中關村有這樣一家公司,2011年成立,僅用7年時間,就躋身中國人工智能最具影響力企業之一,因“Face++”的名字被外界熟知。它以計算視覺為核心技術,在金融、商業、安防等諸多領域有著廣泛應用。這家公司就是曠視科技。
人才儲備:三個通用渠道 一個平臺 一個橋梁
得益于強大的人才優勢,曠視科技在國內人工智能領域的綜合競爭力不斷提升。曠視科技總裁付英波向記者強調:“人才是公司創辦以來最核心的競爭力和支撐力。”談及曠視科技的AI人才儲備計劃,他用“三個通用渠道”“一個平臺”“一個橋梁”,歸納人才隊伍的建設體系。
“三個通用渠道”分別指中國C9高校的全覆蓋校招、奧林匹克競賽國家隊程序員奇才的收攏、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的吸納,這為曠視科技在技術創新研發方面獲得屢屢突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個平臺”指人社部國家一級博士后工作站的資質。“我們為更尖端的人才提供平臺,讓博士可以來公司既工作,又進站,繼續完成博士后的工作。”付英波說。
“一個橋梁”指啟動的海外人才領航計劃。曠視科技通過聯合北京市政府、中關村管委會,引進海外院士、中青年科學家等計算機視覺“專才”,從而配備團隊,共同做好團隊建設。
據悉,曠視科技已經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南京大學等眾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成立聯合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在人工智能人才的系統培養與引進方面進行產學研創新,持續打造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的集聚地。
“離開行業談人工智能,是沒有意義的”
當下,人工智能與各行業的相互融合逐漸加深,且在更多場景下得到了廣泛應用。在付英波看來,人工智能與行業結合有三大標準。
首先,行業或賽道足夠大。“只有行業或賽道足夠大,才有足夠的享用空間和足夠的蛋糕來切。如果目前不夠大,可能不是我選擇的優先級。”他說。
其次,賽道的客戶要有足夠迫切的人工智能技術需求。行業不是用來定義的,而是這個行業為了改變或提升其屬性與生產力,確實有視覺相關技術的需求,可以給其生產效益帶來明顯的提升。
再次,“產品”和“方案”能為這個行業賦能。付英波表示,技術在中國,一定要通過產品和方案才能變現,純技術在行業結合上是無能為力的。做人工智能的公司,一定要有比較匹配的產品和方案,來為這個行業賦能,而不止提供技術。
“這三點可以作為所有行業的參考標準,人工智能必將與行業結合。”付英波表示,從大的方向看,所有的行業都會和人工智能有結合點,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未來,整個社會生產力組織形式所產生的各種行業,都會有人工智能的影子或助力,這也是人工智能在這波浪潮中給整個世界帶來的最大變化。
對于這種“變化”,他認為是好的,原因有二:一是人工智能技術讓人們可以從繁重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讓人們有更高級、更有意義的工作去做;二是人工智能并不是替代本職工作,因此不必擔心人工智能會給社會及人類帶來災難。
用AI技術變革整個物聯網行業
談及未來的戰略布局,付英波強調:“未來,我們要用AI技術變革整個物聯網行業!”他說,曠視科技從做商業化的第一天起,就對整個產業落地規劃得非常清楚,他將其分為三個子領域:
1.AI+個人IoT。個人IoT與個人生活息息相關,更多體現在手機、汽車、音箱等消費電子類產品上。通過To b + To c的形式,影響每個人的生活。
2.AI+公共IoT。公共IoT更多面向公共安全、政務管理、社會民生等領域,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為公共基礎設施賦能,讓整個城市變得更加智慧,讓居民更好感受到安全與便利。
3.AI+商業IoT。商業IoT是通過技術賦能傳統的物流、零售、地產行業,打造智慧供應鏈、智慧新零售、智慧樓宇,提升商業整體的效率,為企業運營和商品的交易流通降本增效。
“由曠視擁有,變為北京擁有”
在科技人才培育及高精尖產業培育方面,付英波認為,北京市科委作為科技領域政策的制定部門和行業指導部門,在科技公司的建設與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為企業的成長提供了好的土壤。“正因為有這塊土壤,才讓曠視科技由小公司成長為中型科技公司。這塊土壤不單單包含政策,也包含政策帶來的人力、智力、高校和平臺資源。第二,科委在平臺性工作的建設中提供了好的舞臺。
前不久,曠視科技參與共建的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讓其有機會參與到科委主打的平臺建設和人工智能科創中心建設的工作中。“這將更好地幫助我們由“自用”變為“開源”,由曠視擁有,變為‘北京擁有’。第三,從政策來看,科委給產品和技術提供了很好的支撐。”付英波說。
付英波認為,北京是文化交流和國際交往中心,有著得天獨厚的交流平臺。科創中心的建設不能埋頭造車,一定要與海內外大量交流溝通、資源互補,合理配置和優化,這對于科創企業來說能提供便利和支撐。
“因為在北京科創中心,企業才能有這樣的發展。就跟‘眾人拾柴火焰高’一樣,只有科創中心才能發揮它的優勢并產生效果!”付英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