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物聯網應用案例
白山羊戴二維碼耳環
·給放養的羊群中的每一只羊都貼上一個二維碼,這個二維碼會一直保持到超市出售的每一塊羊肉上,消費者可以通過手機閱讀二維碼,知道羊的成長歷史,確保食品安全。這就是“動物溯源系統”,今天,我國已經有10億存欄動物貼上了這種二維碼。
·將帶有“錢包”功能的電子標簽與手機的用戶身份模塊(SIM,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卡合為一體,手機就有錢包的功能,消費者可將手機作為小額支付的工具,用手機乘坐地鐵和公交車,去超市購物,去影劇院看電影。重慶市已有20萬人刷手機乘坐城市輕軌。
·在電表上裝上傳感器,供電部門隨時都可知道用戶的用電情況。江西省電網對分布在全省范圍內的2萬臺配電變壓器的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測,實現用電檢檢查、電能質量監測、負荷管理、線損管理等高效一體化管理,一年可降低電損1.2億度。
·在電梯上裝上傳感器,當電梯發生故障時,無需乘客報警,電梯管理部門會借助網絡在第一時間得到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去現場處理故障。重慶市已有1 200部電梯連接到智能運行管理系統,效果很好。
這些都是物聯網的實際運用場景。那么,物聯網的真正內涵是什么?為什么會“一夜成名”呢?
何為物聯網
這年頭,最盛行的就是炒作,只要能吸引眼球,能賺錢的就炒,直到炒成“芝麻糊”為止,大到炒樓、炒礦,小到炒普洱茶、炒大蒜、炒辣椒。媒體和咨詢機構、調查公司更是推波助瀾,興風作浪。更有甚者,還沒炒就涌進一批打劫的,端著碗,看著鍋,等炒。炒作之風就如同六月的熱浪,一浪接一浪。
相信這幾年持續最火爆的就是炒房。但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有一新名詞橫空出世,又刮起了一股新的炒作風暴。美國總統叫它“智慧的地球”,溫總理稱它“感知中國”,著名調查機構說是信息技術的第三次浪潮,將成為下一個兆億的通信產業,媒體說它比因特網產業大30倍,領軍企業說它將會徹底改變現今企業的經營方式,它就是國電信聯盟(ITU)定義的“物聯網”。
正當因特網熱得燙手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Kevin Ashton于1999年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它的定義很簡單:把所有物體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因特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2005年11月17日,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ITU因特網報告2005:物聯網》,對“物聯網”的涵義進行了擴展。報告認為,物聯網是一種全新的動態網絡,能夠隨時隨地實現人與人(通過PC和非PC)、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交互。
像鳥兒一樣在天空飛翔,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的夢想。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人們付出了堅持不懈的努力,甚至許多先驅者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終于在1903 年 12 月 17日,世界上第一架載人動力飛機在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基蒂霍克飛上了藍天。這架飛機被叫做“飛行者1號”,它的發明者就是美國的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兄弟。萊特兄弟的第一次有動力的持續飛行,實現了人類渴望已久的夢想,人類的飛行時代從此拉開了帷幕。
與此相類似,真正能夠稱得上開始進入物聯網時代的,也就是現在。而在此之前,只能夠將它們稱之為物聯,但談不上具備了“網絡”的定義。就好像在因特網發明之前,人類其實也已經開始使用我們現在稱之為局域網的的手段,通過這些技術手段,人們已經實現了計算機與計算機之間的連接使用。
目前,針對物聯網,業界尚未給出一個標準的定義。物聯網定義的難產,究其根源,在于物聯網所涉及的行業、領域、技術太寬泛,而其應用模式和場景又過于分散。下面我們給出一個大家較為認可的定義:物聯網是指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體與因特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通俗地說,通過裝置在物體上的傳感器、電子標簽和全球定位系統(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等設備,網絡將賦予物體智能,既可以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也可以實現物體與物體之間的溝通和對話。比如在電視上裝傳感器,可以用手機通過網絡控制電視的使用;在空調、電燈上裝傳感器,計算機可以精確調控、開關,實現有效節能;在窗戶上裝傳感器,你就可以坐在辦公室里通過計算機打開家里的窗戶透氣;再看遠一點,物聯網還可以控制物流運輸、移動銷售點(POS,Point of Sale)機等應用,而結合云計算,物聯網將可以有更多元的應用。
物聯網就是“物物相連的因特網”,其目標是讓萬物開口說話。這里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因特網,是在因特網基礎上的延伸和擴展的網絡;二是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體與物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通信網絡連接的是人與人,是網絡中的“客流系統”;物聯網連接的是物與物,是網絡中的“物流系統”。物聯網給人的印象是相當寬泛,似乎無所不包、無所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