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物聯網聯接2000億件的產品,5萬億美元的市場規模,40%的年增長率,誰都想占領這個藍海。”致力于物聯網平臺技術開發的zGlue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張銘博士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表示。
隨著物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其已經成為全球各國技術及產業創新的重要戰略。360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周鴻祎就曾預計,未來5年互聯網的風口將在物聯網。目前我國物聯網發展保持在23%以上的增長速度,未來幾年,我國物聯網產業將呈加速增長態勢,預計到2020年,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超過1.5萬億元。中國物聯網是片藍海
對于未來5~10年物聯網發展的巨大機會,周鴻祎曾這樣描述,未來互聯網的下半場就是物聯網,它是制造業和互聯網結合的點。網絡越大,網絡的節點越多,這個網絡就越可能改變世界。
可以說,這是一個業內都開始關注的藍海,張銘表示,作為初創企業,不想在紅海里漂泊,其他的傳統的產業可能會有機會,但是更希望把最有用的技術用到最有機會的地方,物聯網就是要解決設計和制造復雜性的問題,要讓產品更小、更快、更好、更多,這個機會最大。
從國內的角度來看,目前物聯網的市場情況是怎樣的?與國外相比,還有哪些差距?張銘回答說:“技術和產品是不分國界的,創新的本領每個國家都有,偉大的公司也不鮮見。從市場的走向來講,如果將市場算為純粹的因素,中國當然是首屈一指。人多、房多、工廠多、車多。穿戴在人身上的,放置在房子中的,依附在車內的,市場是最大的,這是我們看到的一個最大的機會和機遇。”同時,他說,從國內外區別來講,如果倒退3年、5年,可能大家覺得硅谷是創新行業的搖籃,但是現在國內的創新創業勢頭太猛了,這也是一個機會。“所以,我們作為這樣一家公司,是希望抓住這樣一個機遇。”張銘認為,自己的初創企業zGlue給物聯網帶來的價值,就是讓硬件的設計、制造和銷售生產變得更容易。
“先把基礎的東西做好,給物聯網的產品,或者生產的提供便利,如果發展得規模足夠大,能夠支持的應用場景就是成千上百萬的用戶”,這是張銘的構想。
“芯屏器合”、化繁為簡的未來方向
其實,物聯網并不是抽象的概念,它的應用場景涉及衣食住行的諸多方面,從駕駛方式、購物方式,甚至家居中的能源獲取方式,和電器使用過程之中,人們都能感到物聯網創造的越來越便捷、高效的生活。京東方智慧系統事業群CEO姚項軍對中國經濟導報記者介紹說,京東方對物聯網有個提法,叫“芯屏器合”:芯,就是芯片,屏,就是屏幕,器就是功能器件,軟件功能硬件都集成在一起,叫“芯屏器合”。他表示,因為科技發展太快,很多東西大家感覺越來越復雜,人們越來越理解不了,或者心里產生恐懼。“但是,我們希望把復雜的東西變得簡單一點,用戶體驗更好”。
“我們做任何產品,都是要從用戶最終的體驗往回推,從用戶的角度看,第一,這個東西可以變得更輕,更薄,更省電,這些都是大量的物聯網終端的核心課題。然后,功能更集成,比如,手機就是這樣一個矛盾點,未來大家希望屏越來越大,但要越來越輕,越來越薄。這個解決方案絕對是代表未來。從我們這些做產品的公司來看,這些是物聯網時代非常重要的核心價值。”姚項軍解釋說。
可以預見,TV、顯示器、手機,這些“傳統的”互聯網時代的核心終端最終會走向物聯網時代。“像電子標簽,這個我覺得未來絕對有可能會超過手機的量。因為它是把所有的物加上一個核心的標簽,把物能夠聯在一起。手機數量是和人口相關,而全世界物的量,絕對遠遠大于全世界人口的量。所以,我們從最開始顯示的器件,一直到最后的解決方案,都有整個產業鏈上的布局,這塊我們和zGlue將有很多合作的空間。想象有一天,如果每件衣服上都會加上一個電子標簽,只要手機一對,可以看到所有關于這個衣服的介紹,如果你在商場買,試了一下,沒有你的尺寸,你可以直接下單從其他地方買。這樣的話,線上、線下的購物體驗會完全結合起來。”姚項軍說,電子標簽在中國市場現在可能還剛剛開始,而在歐洲已經相對比較普及,法國一個國家大概6000萬人口,現在電子標簽量已經超過7000萬塊,和人口的比例是1:1.2。所以,他預計,未來在中國至少有10億左右量級的電子標簽需求。安全和技術支持一個都不能少
物聯網成為未來風口,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面臨挑戰。其中一個重要的就是大數據的安全,大數據的保護十分重要,大數據的泄露將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物聯網將虛擬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連在一起,網絡攻擊會通過物聯網從虛擬世界進入物理世界。世界各國考慮的問題不再僅僅是保護網絡基礎設施,而是整個國家和社會基礎,包括水利、能源、電力、交通等,所以,對物聯網的安全性保護特別重要。
對于安全性,張銘認為,從大的方向來看,物聯網安全是很重要的問題,不過這不是一家公司的問題,需要大家要一起解決,將硬件和軟件結合,一起處理安全漏洞。另外,物聯網面對的另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功耗,“這么多東西到處都是,功耗很重要。還有,要更快、更好地設計出很多創新的產品,這就是需要革命性的產業來生產,可以說是智能設計、智能制造,也可以說是智能平臺。”
這樣的技術手段與支持,是幾何量級的增速,用傳統產業思維去理解物聯網的技術似乎不太容易。張銘進一步解釋說,物聯網最大的機遇,也是最大的挑戰在于,產出的產品不是一億級,是千億級、萬億級,而且更重要的是每件產品都要不一樣,一定要差異化,而且要求產品多樣性,降低復雜度,快速進入市場,降低成本。這樣的產品和客戶的需求,現有的單芯片技術是做不到的。
物聯網涉及的運算、存儲、通訊、傳感等系統集成的工作不是一個芯片設計的工作,怎么樣才能把這個系統快速地生產出來,“從1到10,從10到N,這是我們要解決的一個痛點。小型化、多樣性和兼容性是能代替整個產業鏈的物聯網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技術支持。”張銘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