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戰的主角,已在大家不知不覺中轉變,原本黑客與各種惡意軟件的攻擊對象,主要是安裝Windows操作系統的個人計算機(PC),但因物聯網(IoT)設備普及,加上相關網絡安全意識低落,500種以上的物聯網相關設備,從2014年起,已成為被攻擊的主角,特別是網絡攝影機與路由器。
日經產業(Nikkei Business)網站特別采訪從事網絡戰研究的專家,其中日本橫濱國立大學(Yokohama National University)準教授吉岡克成指出,物聯網相關設備易遭攻擊,主因在1983年訂定的Telnet相關規范,并未考慮到后來的網絡攻擊問題。
由于PC的病毒與黑客問題,也是從1983年開始泛濫,因此PC的信息安全相關技術與威脅意識,比較深入使用者心中,但外圍設備就比較不受重視,即使廠商預先留下更改賬號密碼提升安全性的余裕,多數使用者并不會去修改設定,黑客只要取得原始密碼,就可以輕易控制相關設備。
另一個讓情況更糟的,就是這類設備只要拔除電源,馬上就可以擺脫黑客控制,比起潛伏在操作系統中的病毒或木馬程序,處理更簡單,因此廠商與使用者就更輕忽其安全問題,但這種設備常常在插上電源后,馬上又被控制,實際上并沒有完成掃毒。
因此,不斷傳出公眾人士的網絡攝影機被侵入,以致生活照外流的問題就是這樣發生,而攝影機容易被侵入的原因,也就很容易理解,因為名人私生活信息本身就有龐大利益。另一種則是保全系統的攝影機,被控制后有可能喪失監視能力,讓宵小得以侵入,拔除電源同樣是喪失監視能力,不好處理。
而且會遭攻擊的不只是攝影機或便宜的路由器,目前已經發現醫院的核磁共振系統(MRI),或是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控制系統遭到控制的案例,這會影響病人生命與大區域供電穩定性,便不得等閑視之。
如同美國在2016年10月發生網絡攝影機遭惡意軟件Mirai入侵,并對其他系統進行網絡攻擊一事,曾造成Twitter等社群網站停擺,而Mirai的程序代碼已對外公開,相關技術衍生的惡意軟件料將大幅增加,未來將更難應付。
對于打算從事物聯網事業與享受物聯網服務的廠商及消費者,現在必須警覺惡意軟件,避免眾人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并積極推動防護措施,確保自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