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移動寬帶的普及和“互聯網+”政策的推進,物聯網正在快速落地,并展現出了巨大的增長潛力。有市場調研機構預測,2020年全球將有500億部物聯網終端,我國的市場規模將突破100億部。
作為一項基礎技術,物聯網在發展過程中與各行業深度結合,帶來了效率的提高和成本的節省,其中水質監測預警就是率先受益的領域之一。近日,中天科技發布我國首個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作為一項“水下物聯網”技術,該系統的推出為水環境安全監測提供了新的辦法。
基于“863”課題、引入15項關鍵技術
水是最為重要的自然資源,然而當前全球水資源環境日益惡化,地表水和地下水均遭遇到了污染,引發了世界性的水資源危機,加強對水資源狀況的監測和預警、改善水資源使用狀況已迫在眉睫。中天科技集團總裁薛馳表示,正是看到這樣的緊迫形勢,作為民營企業的中天科技決定自籌資金,研究水資源監測預警難題,從而開發出了我國首個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
據悉,中天科技的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是綜合利用光學、計算機、通信、控制等技術手段,集成多種聲學、圖像、物理、化學、生物等傳感觀測設備,布設在重要水源、河流、湖泊或海洋底部,進行長期連續、實時、原位觀測的網絡系統。該系統不僅適用于水源地、河流和湖泊的監測,還適用于水域較深的海底環境的監測,具有強大的技術優勢以及巨大的社會、經濟和軍事效益。
中天海洋系統有限公司總經理楊華勇博士表示,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遠不止開發一套應用軟件那么簡單,而是一個經過長期技術積累的高科技項目。該項目基于中天科技“深海ROV、拖體等設備用鎧裝纜技術”、“深海光電復合纜與濕插拔接口技術”等“863”課題成果,該成果經過10多年的研發和試驗已在東海、南海海底觀測系統成功應用,與美國MARS網進行了成功對接試驗。中天科技還為該項目引入了水下直流供配電技術、遠程故障診斷與監測、數據處理、水下密封、水下連接器、遠程終端等15項關鍵技術,提升了系統的創新性。值得一提的是,該項目采用大數據技術,提升了系統的智能分析和動態預警能力,可以有效避免重大水安全事故的發生。
眾所周知,與普通的江河湖泊相比,海洋由于深度和海底高復雜度,其海底作業的難度也大大提升。中天科技在海洋通信方面耕耘多年,擁有針對海底特殊環境的線纜、配件等產品和水下插拔等技術,這些應用在水質監測系統,擴大了項目的適用范圍。楊華勇表示,該系統最低可在300米的水深環境中工作,使用壽命不小于10年。
大幅提升水質監測效果
楊華勇介紹,現階段我國飲用水源的水質監測主要采用水源采樣監測與浮標監測兩種方式。從監測效果看,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與現有系統相比有著很大程度的提升。
其中,水源采樣監測對水源地水進行適當采樣后送回實驗室試驗檢測,要求水樣必須具有足夠的代表性和不受任何意外的污染,保存和預處理較為復雜,不能實時、準確、完整體現水源的水質情況。浮標監測主要應用于湖泊、河流水源等,采用太陽能電池供電及無線通信方式進行電能供給與數據傳輸,可靠性不高,數據傳輸速度較低。與上述方式相比,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具有使用范圍廣、實時性好、預警性強、立體原位觀測、經濟性高等特點。
各方面優勢均非常突出的水下觀測網水質監測系統一經推出就收到了市場的熱烈反應。水源地位于長江口的南通市自來水公司應用這套檢測系統進行應急水源地水質監測,取得了明顯效果;中科院運用該系統建立了長江觀測網水質在線監測系統,該系統對長江流域的生態、水文環境、水質監測提供了重要數據。
在發布會上,諸多專家均指出,該項新技術特別適用于對長江、黃河、淮河等七大流域水質的在線監測,以及對太湖、洞庭湖、千島湖、鄱陽湖等大型湖泊的水質監測;對全國180多個重要水庫、近海海域水質,以及城鄉居民用水水質監測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