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字面上理解,物聯網和互聯網的區別很明顯:物聯網是物與物之間的聯網(物物相連);互聯網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網(人人相連)。這里的“人”,一般是指用戶,是用戶與用戶之間的相連。
比如抽水馬桶,就是標準的物聯網系統:當水位低了,它就打開龍頭加水,水位到了它就關閉龍頭。無需人的介入。因為沒有互聯網的介入,所以它不是互聯網系統,只是物聯網系統。雖然馬桶的啟動需要人,但是僅限使用馬桶的人,這些人之間不需要聯系。
所以,所謂的農業物聯網系統,本質上與抽水馬桶沒有區別。比如大棚的溫控系統,濕度控制系統,就是當溫度低的時候自動啟動加溫,濕度低的時候自動啟動加濕。這樣的控制設備現在已經很成熟,一般幾百元就可以搞定。與抽水馬桶的區別只是手段不同對象不同。也都不涉及互聯網。
其實,家用空調也是一種物聯網系統:溫度高了啟動,達到溫度了自動關閉。它們都無需人的介入,由控制器和傳感器組成:控制器通過傳感器來的信號直接完成啟動加溫或者加濕設備,人最多只需要設定刻度范圍或者啟動/停止的指令,無需互聯網。
但是有一個例外:如果控制器在北京,傳感器在廣州,那么他們之間的連接就有了問題。你不可能把電線從北京排到廣州。而且即使不考慮成本在京廣之間排一條幾千公里長的電線,由于信號衰減的問題在技術上也是不可能的。
于是,有了互聯網以后,我們可以在傳感器后面加一臺電腦,把傳感器信號通過電腦轉變成互聯網能夠識別的信號送上互聯網。北京的電腦通過互聯網接收到這個信息后再把它還原成控制器能夠識別的信號。
雖然這個物聯網例子中使用了互聯網,但是它還不能算是互聯網系統,因為二端都是設備,還是“物物相連”的概念。互聯網在這里只是單純的工具,解決物聯網之間的遠程信息交換的工具,所有的功能都是物聯網提供的,互聯網在這里僅僅是為物聯網提供連接服務。
就比如常見的電話系統,都是通過電線相互連接,但是你不可能把電話系統叫成電線系統。道理是一樣的。
更重要的是,信號傳輸功能只是互聯網千千萬萬種功能之一,就如同,數學計算也只是電腦的千千萬萬種功能之一,道理相同通。
所以,物聯網不是什么新概念,30年前我讀大學的時候,有一個專業叫“自動化控制”,這個“自動化控制系統”就是現在的物聯網系統。物聯網只是把“自動化控制系統”換了個名稱而已,沒有新內容。
2009年,物聯網最時髦的時候,當時的總理趕時髦,被人忽悠去了無錫所謂的“中國物聯網研究院”,發表了一通要重視物聯網的講話,于是央視《對話》欄目就去無錫做了一檔叫“解密物聯網”的節目,我被邀請去捧場,結果我是實話實說,指出“物聯網”根本不是什么新概念,還得罪了當時坐我邊上的無錫市委書記和市長,在節目現場就和我爭論起來。好像他們現在都下獄了,我挺同情他們的,為了無錫發展也是挺拼的。這個視頻現在還能在央視網站上搜索到。
現在,我當初的這個“奇葩”觀點已經成為主流意識,沒有什么人再炒作物聯網概念了。記得當時那位劉院長還吹噓將由他領銜制訂國際物聯網標準的大話至今也沒有兌現,其實也不可能兌現,因為物聯網根本不是網的概念,沒法像互聯網那樣制訂統一的通訊標準。比如馬桶,水位信號與水閥根本就是機械連接,你如何制訂它們之間的通訊連接標準?
理論上,任何自動化系統都可以被叫做物聯網系統,日本馬桶蓋和汽車自動駕駛系統都是物聯網系統,它們之間不可能使用相同的標準。所以劉院長純粹是一大忽悠,上當的只能是外行或者愛慕虛榮的人,朱總理一定不會上這樣的當。
所以,現在社會上也只有一些非專業人士還在把“物聯網”當成是新概念,尤其農業。
與物聯網悠久的歷史不同,互聯網的歷史才二十多年,依賴于個人電腦的普及,最早也只是用于電腦之間的遠程通訊。所以它的本質是通訊工具,現有的標準標準也都是通訊標準(比如TCPIP協議)。所以她自己本身并不能單獨成為系統,這與物聯網有本質不同。
直到網頁技術和鏈接功能和服務器技術成熟以后,互聯網才從單純的通訊工具發展到今天幾乎無所不能的局面。
這有點像電子計算機,當初只能用于數學計算,直到出現編程功能以后,才發展到今天幾乎無所不能的地步。
既然互聯網與電腦一樣只是工具,誰都可以用,哪里都可以裝。那這個“+”到底是什么意思?李克強為什么要強調這個“+”?
其實,正是因為互聯網只是工具,她的應用就有可能像電腦的應用一樣帶來“+”的效果。
從字面上理解,這個“+”就是增值的意思。“互聯網+”就是互聯網增值的意思。是指某行業使用了互聯網以后能夠產生新的增值效益。
比如,傳統的出租車行業,自己買車,自己管理駕駛員,車輛與顧客(社會人)之間沒有直接聯系。
但是有個叫Uber的公司,通過互聯網平臺,把社會上的人和社會車輛(不是出租車)的駕駛員直接聯系起來了……。
于是這個出租車公司,雖然沒有自己的車,沒有自己的駕駛員,但卻迅速成為世界最大的而且是國際性連鎖的出租車企業。
它的做法很簡單,只是面向社會所有的人提供了一個公共互聯網平臺,有車的人和需要車的人都直接上這個平臺交易。
顯然,Uber就是典型的互聯網概念,因為她提供了客戶與客戶之間,供需雙方之間的直接溝通(駕駛員與乘客都是Uber的客戶),與物聯網的“物物溝通”決然不同。雖然物聯網最終也要人來操作,但是這個“人”顯然不是互聯網中的客戶或者用戶的概念,只是系統主人的專業操作人員與系統的對話而非客戶和客戶之間的對話。
如果Uber公司不是這樣向社會提供開放式的公眾平臺,而是給每輛車安裝定位系統,呼叫系統,客戶只能通過公司調度叫車,它就與傳統出租車沒有區別了。社會車輛就無法加入,車就少了,競爭就不激烈了,服務就差了,成本也會增加,車費就會增加,效益就會下降,它就不可能像今天那么紅火。
所以不難發現,Uber是將互聯網引入租車行業以后,使出租車行業的效益大大提高,還緩解了叫車難的問題。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互聯網+”案例。
但是,在這個互聯網系統后面,有大量物聯網系統的支撐,比如衛星定位系統,呼叫處理系統,甚至機房里的空調系統、火災自動報警和自動滅火系統……,它們都是物聯網系統。
但是,因為真正使平臺能夠實現“人人相連”功能的只是互聯網系統。她的使用,改變了出租行業的生產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所以你不能因為這個Uber平臺后面也有物聯網系統,就叫她是“物聯網+”系統。
類似的還有工廠的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公安的道路監控系統,它們都是典型的物聯網系統。它們都不用互聯網,所以也不可能是互聯網系統,用了互聯網反而會不安全。
我就曾經在第一財經的《頭腦風暴》的節目《互聯網+農產品不簡單》中告訴“中國互聯網協會”的秘書長李先生:
李克強的“互聯網+”是有特指的,不是給廁所裝個WIFI,就可以叫“互聯網+廁所”的。某廁所要叫“互聯網+廁所”必須具備能夠幫助如廁者排泄的功能或者改變排泄的方式。只是裝個WIFI,只能為如廁者提供上網的方便,只能叫“廁所互聯網”,不能叫“互聯網+廁所”。
很遺憾,這段話因為被認為過于庸俗而最終沒有播出。
綜上所述,農業上什么樣的互聯網系統才能算是“互聯網+”?就是:這個互聯網系統必須具備使農業產生增值效益的功能。
中國互聯網協會秘書長李先生在頭腦風暴節目中提出的要在農業中推廣Uber式的系統,把所有的果園納入到一個平臺上銷售,那雖然是互聯網思維,但是只涉及農產品銷售,屬于商業而非農業,所以不是“互聯網+農業”的概念。因為這樣的系統根本無法改變農產品的質量、產量、口感、成本,或者農業生產方式。
所以,現在最大的誤區是把“互聯網商業”、“互聯網融資”當成是“互聯網+農業”。
一定要明白,這個“+”是農業增值,不是商業增值。做不到的就不是“互聯網+農業”,不能叫“互聯網農業”。
顯然,逸耘農業的《移動互聯網農莊》,就是典型的“互聯網+農業”概念。因為:
首先,她通過互聯網建立了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的直接聯系,使得種植的全過程呈現在消費者的實時監督之下,徹底解決了當前農業的最大難題:不誠信和由此導致的不安全。
其次,她運用了大數據和云存儲技術,實現了掃一掃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就能夠下載該農產品生長的全過程錄像。改變了目前只能通過二維碼得到產地信息的情況。徹底解決了“農產品生產過程可追溯”的難題。
第三,她提供的“生鮮蔬菜期貨平臺”,不僅解決了生鮮蔬菜不能線上交易的儲藏難題(還在地里就賣),更重要的是,她和Uber平臺一樣,提供的是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可以討價還價的直接交易平臺,跳過了中間商,避免了商業環節對農民的剝削,能使農民增收。也使消費者預訂受控的安全蔬菜成為可能。
第四,這個零售期貨的創新,使得農民今后種菜可以根據該蔬菜期貨價格選擇種植品種。農民沒有種不出的菜,只有賣不掉的菜,這個問題解決了,盲目種植的問題就解決了。
由此可見,互聯網+的前提一定是能夠使農業產生增值效益。
所以,如果物聯網能使農業增值,當然也可以叫“物聯網+”,但是物聯網已經是老掉牙的概念了,能“+”的早都“+”完了。即使農業物聯網之間通過互聯網相連,只要它還停留在物物相連的層面,就還是物聯網思維,不能叫“互聯網+”,只能叫“物聯網+”。
只有實現人與人之間的連接,而且這個“人”必須是普通客戶,比如Uber公司的叫車平臺,打車的和駕駛員都是平臺的客戶。這才是互聯網的概念。
互聯網是公網,是大網,物聯網是小網,是私網的概念。所以,只有外行才會提出“物聯網+互聯網”的概念。為什么這么說?打個比方,電話通過電線相連,沒有人會把電話系統叫成“電話+電線”系統。
前幾天,市農委的領導率團來金山視察“互聯網+農業”,可是視察的卻是物聯網農業。顯然,他們是把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概念混淆了。所以,現在普及“互聯網+”的知識已經是迫不及待了,領導們千萬不能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這會嚴重誤導民眾。
我可以告訴大家一個區分“互聯網+農業”的簡單方法,那就是這個互聯網系統是不是有以下特征:
1、能不能改變農業生產方式;
2、能不能提高農產品的質量
3、能不能提高農產品的產量;
4、能不能改善農產品的口感。
這四條你起碼必須具備一條。否則不管你是否使用了物聯網或者互聯網,都不能稱作為“互聯網+農業”。
事實上,現在除了《逸耘農業》的移動互聯網農莊,不僅金山,整個上海乃至全國都沒有真正意義的“互聯網+農業”。
不是農田里裝了WIFI,這塊田就可以叫“互聯網農田”,它最多只能算作“農田互聯網”。這與廁所WIFI的道理是一樣的。
其實還有一個區分物聯網和互聯網的方法就是:
物聯網農業的目的是要通過自動化去實現減少農民;互聯網農業是要通過互聯網引入社會人(消費者)參與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