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啞嗓音,連珠炮式的語速,一說話就會瞪大眼睛。一提起物聯網,劉海濤就有著不同于一般理工男的激情。9月11日,在科技日報社主辦、科技部人事司和科技部青年聯合會協辦,由科技部黨組成員、科技日報社社長李平主持的第六期《科技創新大講堂》上,這位國家物聯網基礎標準工作組組長說,“麥肯錫預測到2025年,全世界的物聯網終端將達到250億,相關市場規模達6萬億美金,將會帶動36萬億美金關聯經濟發展”。
有人預測,未來物聯網的市場容量將是現在互聯網的十倍以上。但劉海濤預測,這個數字至少是“百倍以上”。在他看來,“物聯網是超越智能化與超越互聯網的、虛擬世界與實體世界深度融合的全新體系,是第三次信息產業浪潮、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支撐”“物聯網將推動‘互聯網+’時代到‘物聯網×’時代”。
“物聯網”到底是什么?
“一早起來,奧巴馬在美國接見了誰,大家上網一查就知道。但這就叫地球村嗎?你在鄰居家喝茶,一墻之隔,家里被盜了,你知道嗎?不知道。所以,互聯網帶來的地球村,只是信息的地球村,而非實體世界的地球村。”劉海濤用一個形象的例子說明了互聯網的局限性。
“互聯網上的信息是人工輸進去的,有真的,也有假的。而且都是事后的。”劉海濤認為,物聯網是真實世界的鏡像,是一種“面向實體物理世界、以感知互動為目的、以社會屬性為核心、建立在互聯網和智能化基礎之上、物理與信息深度融合的全新體系”,具有時時可監測的特性。
在面向大眾的各種場合,他一再闡述物聯網對于世界的改變,“智能交通實現了紅綠燈控制車流量,而物聯網交通則變革成車流量控制紅綠燈;智能安防以事后追蹤為主,物聯網安防則變革成事前預警、防范于未然;RFID射頻標簽很難做到食品溯源,它解決不了食品生產加工過程監督、解決不了中途掉包、解決不了倉儲物流過程中變質,這需要物聯網才能做到全程無遺漏環節的監管”。
“如果把傳感器比作人的五官,是‘仿生’的,那么,智能化是‘仿人’,物聯網,則是‘仿團隊’的。計算機的智能化和物聯網的社會化是方法論上的根本差別。物聯網將信息化體系從智能化的架構變革到社會化的架構,社會化當然是向下兼容智能化的。”劉海濤說。
“物聯網×”時代什么樣?
對比“互聯網+”,劉海濤把物聯網的能量稱之為“物聯網×”。
“‘互聯網+’,加的是傳統各行各業,解決的是傳統行業流通領域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物聯網則是面向實體世界,是對傳統行業的核心、模式的深刻變革,是虛實交融的實體經濟。”劉海濤認為,“物聯網將是未來最大的一個智能產業。”
他以“物聯網金融”為例說,“互聯網金融實現了信息流和資金流的二流合一,卻沒有改變金融機構的現行信用體系存在的根本問題——缺乏對實體企業的有效掌控。不同于虛擬世界的互聯網,物聯網的產生和發展是建立在實體世界已有的智能化、網絡化基礎之上的。物聯網金融實現資金流、信息流、實體流的三流合一。”
他提到“物聯網銀行”時說,“銀行業金融機構呆賬壞賬風險一直是令行業及監管機構頭痛的難題。銀行為降低放貸風險,只好提高放貸門檻。而通過物聯網為銀行建立起客觀信用體系,將幫助銀行打造全新的商業模式。比如,結合物聯網先進的貨物質押系統,將實現動產的全程無遺漏環節的監管。比如,可以幫助銀行實時掌控貸款企業的采購渠道、原料庫存、生產過程、成品積壓、銷售情況,甚至用戶使用情況,可按需貸款、按進度放款,并可幫助銀行開展貸前調查,貸中管理,貸后預警,預防欺詐違約案件,提高風控水平。”
在劉海濤看來,“物聯網將推動‘互聯網+’時代到‘物聯網×’時代”。
“物聯網”架構有多重要?
“如果沒有標準化,對講機時代就不會過渡到手機時代;沒有標準化,計算機網絡永遠處在局域網不會出現互聯網。”劉海濤認為,物聯網標準化將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
他把國際物聯網架構之爭比作“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2014年3月,中國提出的物聯網頂層架構,在美日等國組團爭斗中沒有通過;當年8月,第二輪通過立項;11月,美國帶頭再次反攻,操縱ISO成立WG10提出更換主編輯;今年5月20日,在激烈競爭之下,中國再次拿下主編輯”。
“這意味著,互聯網的架構是美國人的,而物聯網架構是中國人的。”劉海濤說。
在他看來,第一次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3.0)是制造業與電子、IT的結合,推動制造業的智能化、自動化,智能制造、精準制造是工業3.0的產物。工業4.0——是信息物理系統(就是物聯網)支撐下的工業第四次革命。
“確保在國際物聯網領域的持續領先地位,我們就有可能推動‘一帶一路’的經濟一體化,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的整合者,重新布局全球產業金融經濟新格局。”劉海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