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老家村,一望無際的金色麥田蔚為壯觀。在村里采訪午收,村民們不時會提到大戶錢勝利地里的“新鮮物件”。
在安徽阜陽市潁泉區,聞集鎮老家村是遠近聞名的產糧大村。午收已經進入“臨戰”狀態,現在是關鍵時期,村民們的神經繃得很緊。
5月27日下午,在村農機大院辦公室,錢勝利正在電腦前操作,他面前的一塊大屏幕上,顯示一片金色的麥田。
“你看這一小片的麥子,是不是明顯要比周圍的矮一頭?我拉近給你看。”錢勝利一邊說一邊嫻熟地擺弄,很快,鏡頭拉近,長勢不好的一小片麥苗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這是因為今年春節后,出現了一次蚜蟲病情,這一小片噴藥沒噴好。”錢勝利說,如果放在以前,這樣的地塊更多,但現在有了“大田物聯網”系統,在“天眼”的幫助下,能夠最大限度避免出現類似的情況。
村民們口中的“新鮮物件”就是農業物聯網,這套系統可以開展對小麥“苗情、墑情、病蟲情、災情”的“四情”監測。阜陽市農委市場信息科科長馬飛介紹,農業物聯網是將大量的傳感器節點構成監控網絡,通過各種傳感器采集信息,以幫助農民及時發現問題,并且準確地知道發生問題的位置。“此前農業物聯網應用在設施農業較多,像錢勝利這樣開放的‘大田物聯網’,目前還在探索。”馬飛說。
通過在監測田塊安裝攝像頭和遙感裝置,終端除了實時顯示麥苗生長狀況,還能實時監測到麥田的風速、光照度、濕度、土壤墑情等。
錢勝利說,不一定非得通過電腦,在手機上也能實時監測,“舉個例子,我在外面有事,打開手機一看,監測的土壤水分低于56%,我就會通知家里人,該澆水了。”
錢勝利2013年回到村里,流轉了1200畝地開始種地。他說,以前一直在外做生意,種地不在行。裝了這套物聯網系統,除了監測相關數據,系統通過信息匯總,還可以進行數據分析并發出田管建議,非常實用。“雖然是個新手,但我今年的麥子長勢很好,預計不同品種畝產在900斤至1100斤之間,這套系統功勞不小。”
據了解,錢勝利的這套物聯網系統,通過潁泉區現代農業生產發展項目建成,除了相關的專項資金20多萬元,錢勝利還自籌部分資金。“確實方便,這套系統讓我坐在家里,就可以做個‘田管家’。一年至少少雇兩個人,按照一人兩萬元錢,一年可節約4萬元成本。”
錢勝利也有煩惱。
“后期投入太大,如果成本不能降下來,大規模推廣也許會很難。”錢勝利告訴記者,物聯網投資大,對于種田的農民來說,如果沒有政府投入,不會輕易使用,“現在我的整個系統還在質保期,維修保養目前不花錢,但過了質保期,換一個攝像頭就得上萬元。”錢勝利說,除此之外,這套系統連接互聯網需要固定的IP地址,如果白天都打開,一年網費也得五六千元錢,此外還有電費等,也是一筆不小的投入。
馬飛說,設施農業運用物聯網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而且設施農業產值高,農戶更愿意投入。對于開放的麥田,物聯網技術還有提升的空間。
記者發現,目前錢勝利給農田澆水還完全靠人工,能不能實現“一鍵澆水”呢?“完全可以做到,但上控制系統、噴灌設備,還需要一大筆錢。”錢勝利說,現在農村勞動力費用高,而且不好找,物聯網技術應用省時省力,很實用。“如果種糧大戶都上這套系統,完全依賴政府不太現實,但對于他們來說,投入過高自己肯定不會去做,要想普及還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