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基本理念就是“世間萬物皆可連接”:擁有顯示屏幕并不是通往網絡相連的唯一途徑。只要有了傳感器、代碼和基本的硬件設備,世界上的任何物品,從汽車、貓咪到條形碼,都可以被包括在網絡之中。但是我們還需要問一個問題:這些東西都應該聯網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們要如何加入網絡之中呢?
人們針對物聯網的爭論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結果,評論家們不是過于樂觀,就是完全的持懷疑態度,能夠保持客觀中立的只有很小一部分。
從魔法到詛咒
樂觀主義者認為物聯網好似一個魔法世界,物品仿佛被施了法術一樣具有生命力,我們擁有的家居物品能夠敏銳地感知到我們所有的需要。當天氣預報有雨時,傘柄會自動變藍;當牛奶喝完時,已經聯網的冰箱會提醒我們趕快采購。我們的房子變成了一臺精密運作的儀器,高效優雅如同維多利亞時代的莊園一般,而且我們還不用付給管家和傭人們工資。
處于相反陣營的人們認為物聯網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慘淡。他們聲稱即使是從最好的地方來看那,物聯網也不過是甚囂塵上的消費主義的另一借口,它唯一的貢獻就是在新鮮勁過去之后為人們的地下室中塞進去更多不需要的廢銅爛鐵。
從最壞的角度來看,這些家居用品將會變成窺探個人生活的間諜,讓人們時刻處于嚴密的監視之中,我們的生活不僅被這些沒有生命的機器操縱,還一直處于被黑客攻擊的風險之中。物聯網確確實實能讓我們房子里的每一個物品都聯網,不過這些物品并不是被施以美好的魔法,而是被詛咒的。
第三條道路
上述爭論讓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仿佛站在懸崖邊上,一邊是美好的不切實際的數字化霍格沃茨學院,另一邊是充滿了監視與剝削的人間地獄。兩者看上去都不具有吸引力,所以我們真的就被這種要不就是死蠢要不就是邪惡的物聯網絆住了腳步嗎?還有其他選項嗎?
另一種出路是有的,不過它違背了人們的直覺。簡而言之,我們需要忘記「物」的概念,不要再硬給設備賦予智能,而是開始思考如何讓人類自己更加具有智慧。
如今的人們已經很難從互聯網里抽身,智能設備也阻礙了我們獨立思考的步伐。人們長時間地坐在桌前對著電腦,而不去管這樣做是否會減少自己的壽命,成天盯著智能手機也妨礙了人們的專注度。沉迷于網絡之中不僅讓人們難以入睡,還會讓視力持續下降。我們的獨立人格已經受到了互聯網的侵蝕。
現在,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可穿戴是遠遠不夠的
到目前為止,那些最為引人注目的想要嘗試改變人們生活的裝備如谷歌眼鏡和蘋果表,其主題還是令人失望的。它們依然依托于顯示屏幕,不管這塊屏幕是在你的臉上還是在你的手腕上。
然而人類所默認的與世界互動的方式并不是盯著一塊屏幕。我們會對周邊環境與外部刺激做出反應,這是一種自發且直觀的方式與世界溝通。在大多數日常場景中我們不會僅僅只是看到一個作為「物」的物體,我們還會使用它:當我們看到了錘子,就會拿起來敲兩下;當我們看到了橡皮球,就會抓在手里按一按、拍一拍。
這也是海德格爾(譯者注:20 世紀存在主義哲學創始人)的核心觀點,這也激發了物的魔力。首先,世界本身就是一種存在,萬物都是可用的。我們的身體不假思索地去使用物品,用其執行非常復雜的系列活動,而這一切都是下意識的,人們甚至沒有意識到這個過程。
在這個世界中充滿了我們依靠本能就可以獲取的信息,但是到目前為止,由于人們沉迷于二次元數字世界中,這種依靠本能獲取的知識還不能發揮什么作用。如何利用我們的知識去理解事物的工作機理,并且用其塑造更有意義、更為充實的物與物的連接,這既是挑戰也是機會,然而人們應該怎樣去做呢?
尋找「數字包豪斯」
回到上世紀 20 年代,包豪斯運動中使用兩個口號來定義其自身:首先,形式應該遵循功能;其次,設計應該忠實于材料。
包豪斯設計風格是非常誠實的,在該種設計中不會為金屬鍍金,也不用石頭雕刻玫瑰花瓣,更不會仿造希臘石柱讓屋子看上去莊嚴肅穆。我們在遇見一種材料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如何處理它,將其忠實地還原。
僅僅一塊屏幕是無法和我們產生交流的,但是這些屏幕卻將我們從真實的環境中抽離。不僅如此,當我們為了在網上盡情瀏覽或者刷卡付賬而同意了各種條款之后,我們的個人信息在悄無聲息中被第三方拿走了,而我們甚至并沒有意識到這一切的發生。
那么如果我們能否按照包豪斯的理念來設計物品,利用互聯網真正地使其具備智能,既具有差異化又能夠契合其自身功能呢?我們能夠直觀且不費力地去理解物體的功能嗎?我們能不能讓這些連入網絡的物體通過其設計特性向我們展示數據的流向,比如我們的信息如何被使用,誰能夠接觸這些個人信息,以及信息因何種原因匯總到何處?
如果物聯網的設計如同蓬皮杜文化中心一般會怎樣?從墻體之外可以通過透明管道清清楚楚地看到其中發生的事情,這并不僅僅是一種假設,而是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嚴肅問題:在一開始,人們為什么需要網絡呢?
未來的互聯網形式難以估計
開放、透明、互聯,這才是物聯網真正潛力所在。它可以讓大量實體商店虛擬化,讓人們通過知識在線工作,它也可以將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聯系在一起。它不僅能讓我們控制自己的個人信息以及語境的完整性,還會在政治與道德的背景下對促進人權、法治以及社會凝聚力做出貢獻。在這個網絡之中的主體并非擁有智能的物體,而是具有智慧的人類。
人們很難準確地想象出這樣子的物聯網是何種形式。但是這種對于物聯網的想象不應該全依靠科技公司或者是炒作經濟周期的投機分子。藝術家、設計師、哲學家、律師、心理學家與社會工作者都必須參與其中,就像工程師與網絡用戶一樣共同來塑造我們的數字化未來。
如今互聯網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這讓人都忘記了它最初的樣子。互聯網一開始也只是一種粗糙的原型。現在的互聯網扁平、極化且因不透明而充滿危險,未來的互聯網絕非如此。未來的互聯網形式與輪廓如何,毫不夸張地說,還有待我自己努力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