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信息化建設在各行各業已然成為一種趨勢。在此過程中,不少養豬場借助物聯網技術也紛紛實現了信息化建設。在金華市金東區傅村鎮大堰河農牧場,人們就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信息化帶來的魅力。據場主金新振介紹,只需拿出手機,就可查看豬舍內氨氣、二氧化碳、硫化氫濃度,豬群的體重分布、日增長、料肉比等數據,豬舍環境和豬群的生長情況等。
“養豬不能憑感覺,而要用數據說話。”金新振介紹,養豬場的“智能化育肥豬群養管理系統”主要有豬舍環境調節和豬體重調節兩個子系統。通過環境監測器和每頭豬耳朵上的電子耳標,把數據傳給控制系統的電腦,經過配套的云平臺技術計算分析后,再將數據傳到手機上,豬舍環境和豬的生長情況就能一清二楚。
不過,監控平臺、手機終端只是物聯網和云技術運用的一部分,在整套“智能化育肥豬群養管理系統”中,還有一個關鍵要素—智能豬舍。
智能豬舍面積約500平方米,每個豬舍有400頭豬,讓它們群居,改變了傳統的小群體飼養模式,是一項符合生豬自然習性的“福利”。豬舍內配有起居室、餐廳、衛生間、娛樂嬉戲區、隔離區等不同功能區,滿足豬的各種天性需求。
另外,豬舍中間還有一個智能系統,能夠快速測出豬的體重并根據其肥胖程度,分配適宜的營養餐。如果出現異常體征,則迅速送入隔離區,接受技術人員“門診”或特級護理。
在豬舍隔離區,可以看到獸醫正在給一頭豬診治。他說,這頭豬就是之前通過監控發現的問題豬。而在他準備藥箱、換衣服的時間里,智能豬舍已經把豬自動隔離出來,節省了不少時間和精力。
據了解,依托自動化設施設備,整個農牧場21棟豬舍只有5名飼養員,加上獸醫、配種員、修理員,一共才9名員工。如果按傳統模式,農場至少需要20多名飼養員,而且工作十分辛苦。“運用這套系統,不僅省下了人工費,每頭豬的飼養成本也大幅降低。”金新振粗粗計算,農場每年大概可以降低成本15萬至2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