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一臺可以聯網的可樂售販機拉開了物聯網應用的大幕。25年后,能夠聯網的食品售販機已遍布地鐵、寫字樓。然而,人們探索了25年的物聯網,卻沒能讓售販機的應用和過去迥然不同。
在這25年里,人們滿懷對物聯世界的種種憧憬,為物聯網設計出了各種特殊的用途,甚至讓傳感器技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比爾·蓋茨在《未來之路》里所描述的那個物物相連的世界卻并沒有在20年后如期而至。
為什么物聯網還沒有成為“下一個大事件”
當越來越多智能可穿戴設備面市,傳感器技術的應用范圍不再局限于特定行業,而是擴展到了人類生產生活方方面面的時候,人們對物物互聯的暢想,已經變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需要。但現實卻是,互聯網技術和傳感技術的飛速發展,帶來的只是更多可以連入互聯網的設備,而非物聯網應用的跨越式變革。在旺盛的市場需求面前,物聯網依舊在不溫不火中發展,并沒有成為整個ICT產業的“下一個大事件”。
擋在物聯網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到底是什么呢?我們認為,這道鴻溝來自網絡。
可以看到,物物互聯之所以能創造物聯網應用的無限可能,是因為它不再局限于感知物體、聯接物體,而是通過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的全面聯接,充分發揮了物聯網應用的想象力。這也決定了,物聯網應用要創造出萬物互聯式的無限可能,它所需要的網絡必然不會再是傳感網絡與互聯網的簡單組合,而是具有全聯接能力的網絡。除了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聯接,它還要承載海量數據的存儲、分析,要滿足不斷變化的應用需求,實現不同行業的協同,為不同的對象建立聯接的標準。而基于“互聯”需求的網絡,顯然還遠遠不能滿足這樣的需求,自然會束縛住物聯網應用的多元化發展。這意味著,現有網絡勢必要在技術上有巨大的突破,才可能讓物聯網逐漸接近全聯接世界的理想。
對于網絡,物聯網應用所帶來的挑戰到底是什么呢?當下,我們所看到的問題是:首先是實時性。過去,基于人與人“互聯”需求的網絡對數據傳輸和處理的實時性要求并不高,但現在是海量物品需要連入網絡,它們需要隨時通過數據的交互,從而實現對現實世界做出反應。此外,物與物聯接所形成的網絡節點數量的爆炸式增長,也是傳統互聯網從未考慮過的問題,對巨量節點的通訊以及管理,都需要有一種標準實現更為豐富的數據采集和控制。同時,網絡不再是部署在恒溫恒濕的數據中心機房里,物聯的網絡將會暴露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各種類型的傳感終端的接入方式,也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改變為何會從“敏捷”開始
物聯網延伸了網絡的感知能力,擴展了信息和數據的來源,而若要在基于成千上萬的數據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這個就離不開數據中心。要發揮物聯對企業核心價值,擁有一個智慧的數據中心也是必要條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