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滲透率超過六成,行業逐步走向成熟,增速開始放緩,物聯網有望接力智能手機,成為電子行業的下一個風口。美、歐、日、韓等國均將物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各國政策扶持,企業加大投入的背景下,物聯網行業將迎來飛速發展。從網絡結構上劃分,物聯網可分為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感知層位于物聯網三層結構中的最底層,是物聯網的先行技術,也是其數據和物理實體基礎。感知層中分布的各類傳感器,是獲取信息的關鍵,被稱為物聯網的硬件細胞。隨著物聯網時代的到來,傳感器被廣泛應用到包括消費電子、汽車工業、生物醫療等在內的眾多領域,需求量與日俱增。
2011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為828億美元,2012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已達到952億美元,2013年約為1055億美元。隨著經濟環境的持續好轉,市場對傳感器的需求將不斷增多。IDC預測,IoT市場將從2013年的1.9萬億美元增長至2020年的7.1萬億美元。Forrester Research的預測,到2020年,物聯網產業的規模要比信息互聯網大30倍,是極具機遇的朝陽產業。
我國的傳感器增速一直超過20%,未來5年也將是中國傳感器市場穩步快速發展的5年。在持續30%以上的年度增長動力之下,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有望繼續擴大。據悉,預計到2020年,僅氣體傳感器產業規模就將達到600億元以上。
目前,我國傳感器企業有1600多家,大都為小微企業;產值過億的企業僅占總企業數量的13%,全國不足200家;產品種類齊全的專業廠家不足3%。長期以來,行業整體技術分散、規模偏小、呼聲偏弱、認知不夠;產業分散、管理分散、政策支持分散,缺乏統籌規劃、頂層設計;缺乏合理資源配置和強大政策扶持,標準體系不完備等因素,是制約傳感器產業化發展的成因。
針對當前我國傳感器發展現狀,工信部電子元器件行業發展研究中心總工程師郭源生提出打造國際化“雙生態”產業鏈,推進傳感器產業“集群式”發展的戰略構想:在國內適合地區,打造自然環境良好、產業環境優越的“雙生態”產業鏈,即國際化的傳感器產業園—中國“傳感谷”。其預期目標是,實現年銷售額2000億元以上,并以年度大于20%速度增長。
隨著市場應用推廣,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將呈現出四方面發展態勢。
一是在技術創新方面,我國在物聯網自主技術標準和共性基礎能力上將進一步突破,在物聯網通用架構、數據與語義、標識和安全等基礎技術方面取得進展,在國產傳感器產業化生產方面獲得提升。傳感器與控制器融合、產品制造與內容服務融合的融合創新步伐不斷加快。
二是在產品應用方面,智能產品種類將繼續增多,設備與設備之間的交互連接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有望將現有的星形結構擴展到網絡結構,將物聯網提升到新高度。企業與市場的利好決定了車聯網、智能家居產品及解決方案將大規模上市。
三是在企業發展方面,大企業的物聯網平臺都已基本成型,小企業加入大企業的生態圈,借力大平臺態勢出現。同時,2015年,將有更多的企業和團隊通過眾籌模式參與到產品的研制生產當中,眾籌模式有效拉近了消費者與生產者的距離,眾籌平臺將推出更多物聯網潮品。
四是在政策扶持方面,政策出臺向行業應用偏重,物聯網的推進內容將會逐漸向具體領域深入,各種行動計劃將成為重點。而在細分行業政策中以主要目標和任務的形式落實物聯網應用,將成為物聯網政策出臺的主要方式。同時,政策內容中加大力度補齊軟硬件自主知識產權短板的態勢也將更加明顯。
隨著市場需求的增長與產業結構的優化,我國物聯傳感器市場也將迎來新的發展。預計2015年,我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同時傳感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200億元以上。讓我們一起努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