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旗縣城出發,向南驅車行駛大約4公里,在省道S240線東側,一眼望不到邊的蔬菜大棚就如列隊迎賓的士兵矗立眼前,大棚里通紅的西紅柿掛滿枝頭。
這就是社旗縣現代農業先導區萬畝設施農業和蔬菜種植區。
“萬畝設施農業和蔬菜種植區是現代農業先導區的‘三區’之一,已經雛形初現——各鄉鎮村莊蔬菜產業發展強勁,已發展露地蔬菜2000畝,建成連片蔬菜大棚5000多畝。萬畝設施農業和蔬菜種植區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園區為科技依托,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成為調整產業結構的先導、展示現代農業的窗口。”5月7日,縣農區“三化”協調發展示范區管委會主任張偉斌說。
設施蔬菜>>
物聯網技術保質量
“每個蔬菜大棚都安裝有攝像頭,把時時監控的視頻畫面上傳至網絡,河南農大的專家能異地實時指導。同時,為蔬菜產品制作二維碼,方便消費者在超市的終端機或手機上查詢,大大提高了蔬菜的收益。”在萬畝設施農業和蔬菜種植區內的丙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辦公室,張丙玉自豪地向記者介紹才引進不久的物聯網技術。
2009年起,張丙玉開始發展蔬菜大棚,次年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實行統一供苗、統一生產標準、統一技術指導、統一銷售,參與合作社包種大棚的社員,收入利潤與合作社五五分成。多年過去了,合作社流轉土地570畝,建立大棚1500多座,帶動周邊城郊、李店、橋頭、晉莊等4個鄉鎮發展大棚1200多座。合作社生產的蔬菜分為有機和無公害,銷往北京、駐馬店、信陽等地,年產值3000余萬元,凈利潤1800萬元。
“這里馬上將建成一座幼兒園,專供來打工的婦女托管小孩。”張丙玉指著一塊正在建設的工地說,這里將建一個交易市場、一個農產品質量監測室和一個1000噸的保鮮庫,集蔬菜生產、保鮮、交易于一體,以后蔬菜基地的功能更完善了。合作社還將深化產業發展,以西紅柿種植為主,對蔬菜產品進行深加工。
供港蔬菜>>
精細化生產贏發展
一大片相連的農田,上萬根灌溉水管形成的“管林”整齊豎立,數百人有條不紊地忙著采收、耕種、裝箱蔬菜……在位于李店鎮青臺村的種德農業科技示范園,與常見的一座座相連的蔬菜大棚不同,這里種植的全是露地供港精品蔬菜。
“惠州、昆山正下著大雨,這兩天蔬菜銷路要好。”見到種德農業負責人裴森林時,他正在電話聯系銷路。“種德農業科技示范園占地2000畝,投資1800萬。去年10月動工,今年一月首播,可以帶動數百農民家門口勞動致富。眼下,每天向香港發菜一次,15噸到25噸不等。”
“澆多少水,施什么肥,下多少種,這里的一切都是科技說了算。種什么樣的蔬菜,什么時間上市口感最好,最受市場歡迎,都有準確的時間節點,這叫市場精細化。從后勤物品采購到種植過程再到市場銷售,所有環節都是計算出來的,都有詳細的生產計劃。”裴森林說,“為做到精細農業,實現高效集約發展,種德農業組建了一支強大的管理團隊,技術、植保、質檢、預算等崗位設置一應俱全。哪個地方出現問題,我就會追究誰的問題,責任到人。”
社社聯合>>
合作社抱團拓市場
“同樣的西紅柿,同樣的品質,丙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能賣到一塊八每斤,而我們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只能賣到一塊錢一斤。蔬菜價格波動太大,所以我們現代農業先導區的6家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成立了合作社聯合社,共同開拓市場。”當天下午,位于李店鎮梁崗村的鑫綠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華鋒向記者透露了合作社的最新動態。
在農業高新科技示范園區及丙玉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帶動下,2013年,村里流轉了200多畝地,搭起了100多個蔬菜大棚。雖然每個大棚要投資1萬多元,但縣里給每個大棚補貼5000元,大家種植大棚蔬菜的積極性還是很高。“合作社為社員提供大棚、技術和銷路,前期不用任何投入,收益和合作社五五分成。俺家承包10個蔬菜大棚,一年下來掙10多萬元!”社員盧景倫興奮地說。
然而,單獨一家合作社難以和丹尼斯等大客戶簽下合同,產品價格難以保障。于是,劉華鋒便和張丙玉等人商量成立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我們還將借成立聯合社的契機,使產品搭上‘中線渠首’有機蔬菜進京的直通車,端上京津人民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