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聯網究竟是什么?很多人對此還很陌生,但在科技部門的指導下,我市部分農民已經開始嘗鮮。傳統農業中,農民澆水、施肥、打藥,全憑經驗、靠感覺、費人力。如今,在設施農業基地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該不該澆水?施肥、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如何實行按需供給?如今,農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都有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在電腦或智能手機上按個開關,做個選擇,或是完全聽電腦程序“指令”,就能種好瓜菜。
一改過去“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形象,經過物聯網技術培訓的農民正在成為“農業精準化生產”的實現者、管理者、應用者。
改變這一切的,正是農業物聯網。上網搜索一下定義,它是這樣被表述的:農業物聯網是將先進、普適的感知技術、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等技術引入傳統農業生產管理,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解決農業生產中精播、精施、精準控制、全程溯源等瓶頸問題,源頭上解決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環境污染問題,實現農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生產目標。
單從這個定義看,離我們的生活還是比較遠。云計算、大數據這樣的前沿技術,農民能用得了嗎?有專家表示,完全不用為此擔心。因為農民要做的不是研發,而是使用。例如使用激光土壤成分監測系統和近紅外土壤肥力感知系統時,農民不需要掌握專業知識,只要把傳感設備放置在需要的位置,傳感器就會自動搜集信息并作出判斷和回應。對于農民而言,需要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操作培訓。實踐證明,在科技人員的指導下,農民完全可以用得了、用得好。
農業物聯網好處不僅僅是減輕了農民的勞動強度,它更大的作用在于可以精準地記錄作物生長全過程,實時監測、遠程控制、警告提示。這些數據都會被儲存下來,通過對一段時期數據的分析,下一階段種什么、需要施多少肥都會有更加科學的安排。而且,只要掃描農產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就可以看到這個產品生產過程澆了幾次水、施了多少肥等數據,真正讓消費者買的明白、放心。這十分有利于推廣我市的優質綠色農畜產品,保護河套綠色品牌。
可見,農業物聯網對于巴彥淖爾來說,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我們是一個農業大市,但還不是農業強市。雖然近年來我市設施農業快速增長,但在1000萬畝水澆地這個龐大的數字中,多數還是以傳統生產模式為主。河套農民在精耕細作中積累了大量經驗,可以說,已經把傳統耕作模式發揮到了極致,想要再發展、再增收,空間已經十分有限。突破這一天花板,最現實的途徑就是依靠科技進步。農業牽手物聯網,將會走出一條前景光明的好路。
發展農業物聯網,需要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導。市政府在2012年就下發了《巴彥淖爾市推進物聯網技術信息管理系統建設項目實施方案》,各地也在應用物聯網技術方面進行了很多探索,一些大型現代農業園區率先引進了農業物聯網技術,并且與互聯網技術進行銜接。五原縣年初開展的免費電子商務培訓,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可以說,這是互聯網+河套農業的一個良好開端。
從田頭到餐桌,從農村到城市,一“網”聯接,天高地闊。雖然融合才剛剛起步,但這條路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