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消息,國外媒體撰文對物聯網在未來對人類隱私的影響進行展望。文中舉例,個人的駕駛信息被智能化收集,謹慎的駕駛者能夠以較低的價格買到汽車保險,技術不太好的駕駛者則得多付些錢。文章認為,在未來,隱私將分崩離析,因為選擇不透露信息的代價太高。為了爭奪工作崗位、獲得可觀貸款或優惠保險的資格,我們將不得不以喪失個人數據為代價。
以下為文章主要內容:
對于物聯網,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蓬勃發展的新市場,也揭示了未來出現反烏托邦場景的可能性。FTC的一份最新報告探討了物聯網中互聯設備的存在對人類隱私的影響。我們或許得準備好面臨以下潛在危機:入侵式的營銷、無休無止的消費監控、隱形的消費鼓動、政府的秘密監視以及全新形式的黑客攻擊。
由車載GPS、健身追蹤器或智能冰箱收集到的信息怎么可能會對個人信用、就業或保險狀況產生負面影響?FTC希望能夠確立數據收集及使用的行業標準,以此作為擬寫相關條例或新法案的開端。
FTC請求國會通過覆蓋面較廣的數據安全法規,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消費者避免遭受近期困擾索尼影業、大型零售商Target、家居建材零售商家得寶(HomeDepot)的數據泄露危機。FTC希望人們能夠意識到數據最小化的益處:企業應根據需要保留盡可能少的數據,在不需要這些數據時應及時加以處理,若能實現的話去除其中的驗證信息。
圖像識別分析商Ditto Labs的CEO大衛?羅斯(David Rose)也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的一名研究員。他就物聯網對消費和社會帶來的挑戰談及了自己的看法。相較擔憂斯諾登曝光的政府監管陰謀,羅斯更強調“企業監控”與日俱增的影響力。智能設備使各企業能夠匯聚有關用戶的最為細致和具體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預測用戶們的購物習慣。諸如客戶數據管理商Acxiom和營銷服務公司Epsilon之類的公司現如今是按照美國家家戶戶的地址、根據數千個領域的區分為每戶人家編制數據。消費數據被用于越來越多的出乎意料的目的上。而公眾對此卻一無所知。
羅斯用自己公司的產品Ditto解釋了企業可能如何有針對性地向不同受眾推送廣告和開展營銷。Ditto可對社交媒體公開可見的照片進行掃描。照片中的人可能在駕駛Jeep汽車、拎普拉達手提包或喝紅牛,Ditto就可以根據這些品牌推斷消費者的喜好,或是判斷不久后他們可能會購買什么。羅斯說,“我們將之稱為親和數據(affinity data)。”
世界隱私論壇(World Privacy Forum) 的執行董事帕姆?迪克森(Pam Dixon)則更關注數據被采集后的一些令人擔憂的用途。
迪克森舉了個例子說明了數據在收集時可能引發的問題。作為促購優惠條款的一部分,某家保險公司可能會要求客戶在家中佩戴一種活動追蹤器,用來計步、測壓或是記錄飲食。而對于患有慢性病、坐輪椅、患有創傷后應激障礙或生來就患遺傳病的客戶而言,怎么佩戴這樣的活動追蹤器?顯然,上述保險優惠條款假定“每個人都是年輕、健康的,”無視這些特殊人群,從而引發了歧視。
保險公司、公司員工以及執法機構在利用傳感設備收集而來的個人數據時,是否存在底線?我們尚不得而知。誰擁有了這些數據?它們被存儲在何處?是否有加密?如何被使用?這些數據是否因不為消費者所知的目的被打包銷售?我們也無法回答這些問題。
盡管存在這些批評聲音,但有些消費者卻同意讓自己的車輛、房屋和身體被遠程監控,并從中獲益。科羅拉多法學院的教授斯科特?佩皮特(Scott Peppet)對這種經濟利益促進自愿披露信息的現象進行了研究。自愿將信息拱手相讓已成為一種愈演愈烈的趨勢,物聯網在背后起到的推力不容小覷。
各個公司挖掘了消費者的公開數據,如購買、信用、駕駛等記錄,為消費者創建了大致的個人“檔案”。憑借其無處不在的數據收集技術,物聯網使相關公司得以在我們的許可下對信息進行簡單核實。這些公司能夠實時獲得我們駕駛速度、剎車頻率以及轉彎速度的數據。謹慎的駕駛者能夠以較低的價格買到汽車保險,技術不太好的駕駛者則得多付些錢。
擁有良好個人記錄的人便可能因類似的利益而選擇交出自己的信息。我們當中最健康、最富有、信貸額度最高、聲譽最佳的人不吝于將自己的消費數據交付給保險公司、銀行和零售商,從而換取優惠待遇。
佩皮特表示,這表面看上去是消費者自身的選擇,實際上卻是一種假象。巨大的經濟壓力可能最終會迫使每個人都與各類公司分享信息,因為不透露自己的信息意味著自己不受歡迎或被評估為高風險的承擔者。佩皮特認為,在未來,隱私將分崩離析,因為選擇不透露信息的代價太高。為了爭奪工作崗位、獲得可觀貸款或優惠保險的資格,我們將不得不以喪失個人數據為代價。為了不丟失在這個社會的正常參與權,讓自己的生活完全展現在智能家居制造商面前,將是唯一的現實選擇。
美聯邦貿易委員會報告:物聯網將剝奪人類隱私
物聯網或許帶來了巨大的便利、改善了生活質量、甚至創造了奇跡。但與此同時,卻使傳統的偏見無形化、變得更難消除。物聯網背后的商家不僅僅憑借我們的身份、更是依據我們在最私密空間中的一舉一動來對我們進行分類、評級以及“定價”。智能家居們看似沒有生命,卻是一個個在逐漸壯大的數據庫,它們在默默私語什么?在未來,它們將講述什么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