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CES展上,物聯網是一個分量很重的主題。三星在展會上表示,自家所有產品在5年之內都將具備聯網功能。這些聽上去都很棒,每一個想法似乎也都擁有自己的價值。如果你給任何設備加入信息處理和聯網能力,就能使其變得更加實用,并從中獲得數據分析。
但對于不少消費者來說,物聯網設備的價格讓人有些望而卻步。物聯網似乎成為了讓產品售價提升10%的一種方式,也造成了讓人難以相信的價格上漲——如果廠商堅持自己在CES上談論過的產品售價的話。這個價格問題表明了物聯網在真正普及之前還有多長的路要走,以及它目前的宣傳是多么天花亂墜。
KeeLight在本屆CES展上展示了自己的多色智能Wi-Fi燈泡。你可以通過應用對其進行遠程控制,并瞬間制造出自己需要的氛圍。聽上去很棒,但這些智能燈泡每一個的售價高達100美元。考慮到普通(美國)家庭一般擁有40個燈泡插座,如果全都換成KeeLight的智能燈泡,那總花費將高達 4000美元。雖然多買有優惠,但對于想要嘗試聯網家居技術的消費者來說,這樣的價格依然讓人有些難以承受。
Petnet的智能寵物喂食器也是個很棒的想法。它能夠自動投放精準重量的干糧,并可讓用戶通過手機應用進行遠程喂食。如果能保持自家寵物健康快樂,那它就是無價的,對嗎?這聽上去可能很不錯,但當你知道它的價格是250美元之后就不會這么想了。要知道,普通的喂食器才5美元左右,最高不超過50美元。
“現在還是早期,”博通首席執行官Scott McGregor在接受采訪時說道,“我們需要去決定寵物喂食器是否屬于重要的產品類別。在決定了之后,我們將會看到品牌融合和價格降低。目前,我們必須去決定哪些類別能夠成功。”
我們都知道,產品當中的電子元件并不是那么精密,那些高價產品所瞄準的是愛好者。Ozobot是一款混合了物理和數字世界的小機器人,它可以教孩子們一些初級的編程原理。這的確很酷,但每一臺Ozobot的售價為50美元。對于一部糖球大小的設備來說,這樣的價格可一點也不低。
當然,把設備做小很難,越小的設備一般也會越貴。但是,這類設備所使用的加速度計和陀螺儀成本不過才幾美元。
Zepp Labs推出的物聯網傳感器可以安裝在網球拍或其他運動裝備上,其配套的分析應用是免費的,但傳感器的售價為150美元。雖然Zepp的應用體現出了“先試后買”的價值,但設備本身的技術含量其實非常小,其真正的智能性體現在應用的分析和其他功能上面。那它是否對得起自己的售價呢?考慮到產品的受眾市場較小,這樣的定價也并不離譜,至少就目前而言,那些目標用戶可能也不會介意花上一百多美元來提升自己的技巧。
與此同時,目前的物聯網設備彼此都并不兼容,或者使用著相競爭的標準。雖然三星打算通過1億美元的投資來確保物聯網保持開放,但該領域內的產品可能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實現真正的互通。因此,我們現在花高價買來的物聯網設備并不能彼此協作。
這些昂貴但小巧的設備還有另一個問題:它們很容易被弄丟。如果你把自己的Fitbit健身追蹤器搞丟了,還會想要再去購買一部嗎?這就像是 iPhone 碎屏一樣,會給某些人帶來豐厚的收益。此外,這些設備的續航能力普遍都讓人非常失望。
一些聰明的廠商會在不公布價格的前提下展示自己的創意。比如說,松下的智能鏡子可以向你呈現出不同妝容的效果。但這樣的透明顯示屏玻璃成本肯定不會低,問世后的價格也會讓人咋舌。松下現在能做的是勾起我們對于自家產品的興趣,并在日后公布它的價格。
雖然物聯網設備的價格偏高,但一些業界分析師對此并不過于擔心。無論如何,供需規律會讓價格趨于合理。如果你無法實現較高的產量,或者是市場上的先行者,又或是對銷量沒太大信心,那么定一個較高的價格也沒什么。就拿4K電視來說,這類產品問世之初的價格一般都是2.5萬美元起步,但沒過幾年就已經低至 1000美元了。
“他們并不指望能夠賣出多少,但又必須回收研發成本。他們也知道,如果自己的產品能夠為有錢人或愛好者解決一個大問題,這些人會買賬的,”Moor Insights & Strategy分析師Patrick Moorhead說道,“此外,較高的價格也會呈現出一種‘高級’的氣質,這對于一些人來說也是一種吸引力。”
Gartner分析師 Brain Blau說道:“大多數老練的消費類技術公司會進行詳細的消費者分析,并追蹤和客戶滿意度相關的價格問題。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定價是有一套方法的。其他一些因素也會被考慮在內。是否有需求?(需求)有多大?又或者如何讓價格成為競爭當中的一種優勢。新產品上市之初之所以價格較高,經常是因為廠商需要因此來回收研發成本,同時減輕產品表現不佳時所產生的影響。”
Endpoint Technologies分析師Roger Kay說他很喜歡在物品上貼上“信標”的想法。只需花上十幾美元,你就可以為任何東西加入藍牙功能。它會向你的智能手機發送信號,讓你與之進行交互。
“但如果消費者不買賬,許多這種物品都存在成為噱頭并匆匆下市的風險,”Kay說,“只有一名專業棒球運動員才會想要揮桿分析器,且他可能已經購買了擁有特殊功能的專業級產品。”
隨著產品售價的下降,我們將會看到設備采納量的猛增。對于大多數家庭來說,300美元左右的設備讓人很容易接受;如果低至100美元,夫妻一方可能無需對方同意便可購買。可如果你想要讓消費者升級到新技術,那新舊產品的價格應該差不多才行。
而問題在于,物聯網將會影響到我們所擁有的每一樣物品,且競爭十分激烈。如果我花10美元就能買到一個普通燈泡,那我就不會考慮100美元的智能燈泡。當然,理想中的價格對等可能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實現,因為聯網設備的成本顯然要比普通產品更高。
電子消費協會首席經濟學家Shawn Dubravac表示,為一部設備加入聯網能力并大幅提高銷售價格的價值很有限。而真正重要的,是創造出技術上有意義的東西。許多人都認為,普通家電就應該保持現在的樣子。而真正需要加入物聯網技術的家電也應該保持和從前一樣的外觀。
廠商們所面臨的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在銷量大幅增長之前,他們不能降低產品的售價;可如果不降低價格,他們又無法實現銷量的增加。
“船到橋頭自然直,”Kay說,“這種可笑的定價策略會最終消亡。廠商們必須去依賴于更高的銷量,他們中的一些也會失敗。真正能奏效的方式是讓用戶真正想要一直使用的東西,而不是那些初看可能很有趣,但很快就會變得無聊乏味、或者使用起來很麻煩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