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華為聯姻長安汽車進軍車聯網。1個月前,華為剛剛與東風汽車簽署了類似的合作協議,這些合作包括共同開發一個類似手機安卓系統的開放平臺,讓不同品牌的汽車都在這個平臺上進行APP的下載和應用。而未來的合作項目還包括共同研發諸如無人駕駛汽車等等。
車聯網只是華為“下一步”計劃中的一部分。華為輪值CEO徐直軍表示,華為要向一家IT公司轉型。華為內部人士則表示,華為在向物聯網業務做準備,包括業務能力、內部架構等方面。
沒錯,這正是華為的轉型方向,成為網絡社會中的一個消費品牌。這意味著這個電信大佬的生意模式將發生巨大的改變。據華為內部人士介紹說,未來,華為計劃與全球許多大型汽車制造商,如寶馬、大眾、福特等公司共同開發應用于汽車行業的通訊應用。
事實上,來自于互聯網OTT(Over The Top的縮寫,指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廠商)的瘋狂生長,讓運營商語音業務受到嚴重挑戰,也讓運營商業務占比超過7成的華為也同樣面臨著被“管道化”的風險。
在這種情況下,建立一個物聯網的信息生態系統正是華為向IT公司轉型的核心。最近,華為斥資2500萬美元收購了英國物聯網芯片和解決方案提供商Neul,并計劃以Neul為中心建立一個全球級物聯網,這是其在英國13億英鎊投資計劃的一部分。據華為有關人士透露,Neul與華為就窄帶物聯網展開過9個月的合作,華為還將在劍橋進行大規模招聘,為建立全球物聯網招兵買馬。華為計劃會以Neul為核心,在英國構建一個“卓越中心”。
物聯網管道
大約三年前,華為開始與一家日本運營商NTTDomco公司合作,將華為自己研制的芯片安裝在日本街頭飲料的零售機上,每一瓶飲料賣完了以后會自動發信號到它的處理中心,處理中心會安排取貨。類似的商業應用還包括,未來汽車好似你手中的智能手機。據華為內部人士介紹,“華為與汽車廠商合作開發車聯網系統平臺,即智能汽車操控臺上有一個屏幕,這輛汽車并不孤單,未來將和手機、PC進行多屏幕互動。甚至你還可以使用手機或家庭電腦指揮你的汽車,讓它自動倒車或打開車上的空調等。”該人士這樣描述華為參與建構的未來世界。
據透露,東風與華為戰略合作分“三步走”展開,最終實現具有情感化自動駕駛的智慧汽車。雙方已有明確分工:東風汽車負責車聯網產品的集成與應用,華為則側重于產品的開發與生產;在具體項目開發時,雙方共同制定項目開發計劃,指定人員進行項目管理,做到開發同步。2012年7月,華為與東風汽車開始接觸,10個月后決定共同研發車載系統。車載系統的軟硬件開發工作均由華為完成,東風技術中心負責技術指導和項目跟進。據稱,華為在該項目上前后投入250多名工程師,中間攻克了900多個技術難點。
事實上,車聯網是全球IT大佬趨之若鶩的市場。比如英特爾的風險投資部門總額1億美元的基金主要用于投資那些開發汽車內信息娛樂系統和應用、駕駛輔助系統的公司,它們正在研發諸如夜視,語音和手勢識別,眼球追蹤功能等熱門的汽車應用。
車聯網讓汽車變得更加聰明和安全,通過大數據傳輸,將所有人與車連接起來,進而實現實時交通、遠程診斷等一系列服務。這些都是未來華為將要涉及的領域。從2011年開始,華為便開始加大在車聯網領域的投資,并在2013年西班牙巴塞羅那移動世界大會上,發布了前裝車載移動熱點、汽車在線診斷系統、以及符合車規標準的3G、4G通信模塊,還在國內一些車聯網組織中承接了eCall緊急呼叫項目。
在車聯網之外,華為計劃將物聯網應用于15個主要行業。華為5G項目研發總監梁欣剛舉了這樣一個例子:朋友家有一只狗,他要出差,狗沒人照顧,有一個智能喂狗器,人們可以遠程直接手機點喂吃,喂水,然后用視頻看一下。在他看來,未來的5G技術會給物聯網帶來進一步的顛覆性的改變,改變所有的產品結構。比如未來你的牙刷可能不僅僅只是刷牙,它還會實時顯示出你口腔的健康指數,并把它發送給你的口腔醫生,做到真正的口腔健康。
華為無線網絡產品線首席營銷官楊超斌舉例說,根據統計歐盟每年有大約80萬人出現心臟驟停現象,而幸存者比例僅為8%左右。造成如此低的存活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應急部門需要大約10分鐘的響應時間,而心臟驟停后大約4到6分鐘便會導致腦死亡和最終的死亡。為此,有人開發了可攜帶纖顫器的救護無人機,但要實現無人機利用當前的移動通信網絡,仍然極為艱難,現今的無線網絡“端到端”時延需要50毫秒甚至更多,而未來5G低時延的特點將徹底解決這一問題。
5G博弈
就像百度董事長李彥宏認為的那樣,“互聯網公司正在加速淘汰傳統產業”。而華為的謀劃是向IT公司轉型,在物聯網平臺上扮演管道商的角色。
徐直軍稱,未來物聯網最核心的兩個需求,一是規模巨大的千億的連接量,遠遠超過目前76億的全球連接量,第二個就是低時延。而5G會為物聯網的發展帶來顛覆性的變化。但他坦言,5G的研究,還只處于一個研究階段和創新階段,還相當于2004年LTE的階段。
顯然,這是一場有關未來的博弈,盡管5G商用要到2020年左右才能實現,但通信巨頭對5G商用的布局早已展開。楊超斌透露,一般來說,華為每年投入的研發費用是整個收入的10%,但實際上去年、前年在研發費用上的投入上已經到了12到13個點,而這里面又有1%是投入到超前技術能級里面。
5年前,華為在內部設立了專門研究5G的技術團隊,未來預計至少在5G上投資6億美元。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認為,每一個大數據流量機會點,華為所占市場份額要在三分之一左右。
不過,5G標準化問題在業內還未形成共識。徐直軍坦言,5G所有技術還未體現出突破性的進展。未來華為會從基站、網絡的架構、核心技術開發上加大投資。
“全球電信巨頭們都在備戰5G。”楊超斌表示,“5G也在定義需求和頻譜,未來華為公司在這里面能夠占據多少份額,關鍵就看我們在5G上投資的決心,以及我們在全球的科學家的聰明才智,看他們能創造出多少創新的技術。”目前華為投入5G研發的專家工程師有300多位,并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9個5G研發中心。11月19日消息,華為還與新加坡、俄羅斯及獨立體地區的運營商Mega-Fon分別簽署了一份5G合作諒解備忘錄,前者重在推進5G關鍵技術的研究,后者雙方將為2018年俄羅斯世界杯足球賽合作建設5G實驗網。
如今,華為已經成為歐盟5G項目組METIS的成員,同愛立信等西方電信設備商共同制定5G標準。“除此之外,華為正在創新,從工程師的創新向科學家創新演變。”華為一位內部人士稱,最近幾年華為加大了基礎科學和基礎工程技術研究。
的確,華為過去主要是工程師的創新,側重于產品實現,現在加大了基礎科學技術和基礎工程技術的創新投入。信息產品硬件走向同質化,而芯片和軟件的差異性體現在數學上。華為持續在數學上投資,如在俄羅斯研究所招聘了數十名全球頂級的數學家。此外,華為還從事散熱、材料、電磁防護、高速互聯等信息產業的基礎工程技術,并在美日設立研究所,與全球高校及研究機構合作研究和創新。
徐直軍承認,“電信業正在經歷流量貨幣化的改變。”這是華為所處的傳統電信業所遭遇的尷尬寫照:傳統的電信運營商行業是基于用戶的收入模式,但是用戶和收入的增長正在放緩,而流量的經營已成為了運營商的增長引擎,因此,華為必須和運營商一起建構起新的流量競爭模式。他認為“華為未來突破口在于兩個道路:一是面向大流量數據時代和數字信息時代的ICT轉型;二是面向消費者和企業市場的轉型。這兩條道路的內在聯系是,不同類型的客戶的最終需求是一致的,即大流量數據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