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時代進入萬物相連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已經快要被說“爛”了。由相似環境提出的安全點和專家推測出的“可能安全事件”層出不窮。但這些都沒能阻止人們對物聯網時代到來的熱情與期待,更沒有影響物聯網的發展。盡管時至今日,與物聯網直接相關的安全問題并沒有發生,但物聯網防護領域的匱乏卻始終是懸在不斷壯大的用戶群體頭以上的一把利劍。
強硬的“同意條款”
之所以只提及到對用戶存在“不定時炸彈”式的危害而沒有提及開發商和企業是因為“無商不奸”。或許迄今為止,大部分用戶不會去注意每當自己購進一款智能化設備或是安裝一個軟件時,首次使用都需要通過一份《協議》,而想要使用這個機器只有勾選“同意”選項才可以。
多數《協議》的末尾或中間都會插入這樣一句:“本《協議》可由某某公司隨時更新,更新后的協議條款一旦公布即代替原來的協議條款,恕不再另行通知。”
要么認同供應商免責,出現相關問題自行解決;要么放棄設備或軟件的使用。如此選擇更像是一種強迫。卻很少有人較真兒的放棄使用。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天下烏鴉一般黑”,放棄了就沒得用;二是協議內容復雜,很少有人會仔細閱讀這份“不平等條約”;三是偉大的僥幸心理,大家都在用,都沒事,我一定不會那么倒霉。
互聯網映射出的物聯網
物聯網的發展還不夠完善,但同為高科技發展改革產物,具有一定的共性。互聯網時期的安全和防護之間的“戰爭”是循序漸進的,涉及層面也是從純數據到資產的逐步轉化。只有相問題爆發之后才能得到相應的解決方案。
隨著移動互聯時代到來,移動支付和電商的進駐,切身影響到大多數人利益的事件發生之后,網絡端的防護才真正進入到體系階段。現在,物聯網安全問題口號構思很多但真正實際行動卻很少。
互聯網安全問題在出現之后再進行控制和解決,但同樣的處理方式對物聯網而言卻明顯有些“來不及”。
現在,網絡安全、硬件安全、數據安全都存在相應機構和管理企業,但整體的安全體系卻尚處空置,也不存在明確的量責體制。如此一來,會給使用者造成一種安全的假象,但實際使用中,一旦出現問題,或將陷入責任相互推卸無人負責的窘境。如果一直不進行整合、不建立完整的量責標準,物聯網安全始終是一個等著大量“受害者”去填埋的“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