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筆者參觀了比亞迪的西安二工廠,這里正是比亞迪于9月中旬發布的新款中級車G5的誕生地,而比亞迪在西安的一工廠則是近期在全國大熱的油電混合動力車“秦”的誕生地。無論是對于被比亞迪稱為是基于互聯網思維打造的G5,還是目前產能已跑不過銷量的新能源汽車“秦”,筆者均充滿了好奇,并將一些心中的疑問帶給了比亞迪汽車營銷公司副總經理李云飛。
互聯網思維是近兩年已被無限放大的一個概念,人人都在說,但并非人人都會說,大部分的傳統企業在企圖跨界互聯網或是擁抱互聯網的時候都會標榜自己對于互聯網思維的深入理解,但往往語焉不詳,流于營銷噱頭。
李云飛認為,比亞迪較之其他汽車廠商更有資格也更有基礎去理解互聯網思維,從比亞迪集團的業務分布來看,其第三事業部負責IT產品的制作、第五事業部負責手機、數據卡、平板電腦的研發工作、第九事業部負責手機、無線數據卡、GSM/GPS模塊的生產,這些為包括惠普、東芝、戴爾等國際一線IT品牌代工的業務為比亞迪積累了大量的IT產品的制造經驗以及產品開發的經驗。無論是平板電腦還是手機,比亞迪都能以第一時間參與制造——當然也能因此學習和積累。李云飛非常自信地告訴筆者,比亞迪正是因為這些深厚的“背景”才能比其他汽車廠商對互聯網思維理解得更深入些,經驗也是一種先發優勢。
這或許也是為什么比亞迪能夠更“輕易”地將一臺完整意義上的安卓平板電腦內置在G5上的原因。這臺車載安卓平板被比亞迪稱為Car pad,相比那些或是半開放的系統,或是僅提供有限應用的車載多媒體系統而言, Car pad的開放性和硬件配置確實不俗,在屏顯的清晰度、觸控的靈敏度、應用打開關閉的流暢程度以及聯網后的數據交換速度方面,與其官方介紹的“主流頂級水準”相稱。但仍有美中不足的是,今日頭條作為G5的合作APP,在G5上市一個多月的時間里,卻仍然沒有為這款Car pad提供最佳的適配版本,不佳甚至略顯粗糙的圖文排版效果不僅不能凸顯Car pad的硬件配置,甚至會拉低用戶體驗——互聯網思維當中的核心部分不正是對于極致用戶體驗的關切和回應嗎?
在上月G5上市時,筆者對Car pad系統可實現的視聽體驗表示了駕駛安全上的擔憂——駕車者會否因為Car pad播放視頻而影響行車安全?
筆者試駕G5的時候注意到,著車時,Car pad會立刻全屏提示安全駕駛須知,而且在Car pad的系統設置里可以開啟安全駕駛模式,即在開車過程中視頻功能會被禁止,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行車安全。此外,G5的方向盤上布排了足夠的物理按鍵幫助駕車人操作Car pad,避免伸手離開方向盤去操作Car pad的面板。
純電動汽車的試金石:公共交通 李云飛介紹說,在新能源汽車的產能方面,比亞迪今年預計將比去年增長近10倍,銷售收入將實現100億。
以秦為代表的油電混合動力車,在全國各地均廣受歡迎,特別是在上海地區,僅就免去牌照費一項就為上海市民節省了7~8萬的新車購置成本,再加上電力成本較之于燃油的成本低了許多,當然讓精明的上海市民趨之若鶩,也因此使得秦在上海市場的訂單與實際交付能力形成了較大的缺口。據悉,這個缺口的時間差已經擴大到2個月~3個月。
比亞迪目前投產的新能源汽車主要是兩類,一類就是以秦為代表的油電混合動力,另一類就是與特斯拉相同的純電動汽車。
李云飛認為,對于家用車而言油電混合動力才是“剛需”,燃油動力的“后備”能夠有效解決車主的里程焦慮,秦的電力續航為70公里,之所以這么設計,是根據大量的用戶調研確定的,70公里可以有效滿足車主日常的市內交通需要,而比亞迪提供免費安裝兩個充電樁于車主家及車主單位,也就滿足了一般用戶的基本需要。當然對于比亞迪“秦”僅70公里續航的電動能力就享受新能源汽車的各項補貼有不少爭議,但是漸進地推進普通家庭接受和體驗電動汽車,無論是對于消費者還是整個行業而言,“秦”的熱銷都是有積極作用的。
在純電動車方面,李云飛認為較之于私家車而言,目前純電動汽車于公共交通的價值和意義更大。純電能夠比燃油車在能源成本上節省許多,使得公共交通的運營成本大幅降低;純電動的環保價值更突出,未來對于北方大部分城市而言,新能源的公共交通工具的大量運營,或許是能夠有效緩解城市霧霾的一個重要手段;公共交通工具——特別是公共汽車的行駛線路固定,因此充電設施的布局可規劃,能夠做到全局性地部署并保證使用率,當然也就更突顯了經濟價值。
比亞迪目前的純電動公交車K7與純電動出租車E6已在國內的諸多城市投入運營。李云飛認為,公共交通用車無論是在行駛里程、產品質量、維護保養等方面的要求都要遠遠嚴苛于普通家用車——或許可以這么理解李云飛的意思:比亞迪的純電動汽車既然能夠滿足公共交通,那么對于特斯拉所面向的私家車領域而言就更是不在話下。
但目前看來,盡管K7遠銷海外,但國內包括西安在內的一些城市,對K7的運營已經出現了一定的困擾,夏天開空調和堵車對電力的消耗往往使得正常運營時間內出現電力不足,導致電動公交調度秩序捉襟見肘。
此外,比亞迪方面的人員也承認,盡管在電池的制造能力上比亞迪與特斯拉所使用的松下電池不相上下,但這并不是純電動汽車的“核心科技”,特斯拉之所以領先且在短時間內尚無人能匹敵,關鍵在于電控技術。一旦比亞迪能夠突破這個技術瓶頸,相信“分分鐘造出特斯拉”也就不只是嘴炮了。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比亞迪還請風雨兼程。
小米在蘋果明星高光的暗影里,憑借移動互聯網的時代背景實現了國產智能手機品牌的“彎道超車”,不知道自信擁有互聯網思維的比亞迪,是否能夠憑借車聯網和新能源的時代背景實現國產汽車品牌的“彎道超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