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概念”是在“互聯網概念”的基礎上,將其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的一種網絡概念。其定義是: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概念。
自2009年8月前總理溫家寶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物聯網在中國受到了全社會極大的關注,其受關注程度是在美國、歐盟以及其他各國不可比擬的。
物聯網的概念與其說是一個外來概念,不如說它已經是一個“中國制造”的概念,它的覆蓋范圍與時俱進,已經超越了1999年Ashton教授和2005年ITU報告所指的范圍,物聯網已被貼上“中國式”標簽。
全球范圍內物聯網的產業實踐主要集中在三大方向。
第一個實踐方向被稱作“智慧塵埃”,主張實現各類傳感器設備的互聯互通,形成智能化功能的網絡。
第二個實踐方向即是廣為人知的基于RFID技術的物流網,該方向主張通過物品物件的標識,強化物流及物流信息的管理,同時通過信息整合,形成智能信息挖掘。
第三個實踐方向被稱作數據“泛在聚合”意義上的物聯網,認為互聯網造就了龐大的數據海洋,應通過對其中每個數據進行屬性的精確標識,全面實現數據的資源化,這既是互聯網深入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物聯網的使命所在。
比較而言,“智慧塵埃”意義上的物聯網屬于工業總線的泛化。這樣的產業實踐自從機電一體化和工業信息化以來,實際上在工業生產中從未停止過,只是那時不叫物聯網而是叫工業總線。這種意義上的物聯網將因傳感技術、各類局域網通信技術的發展,依據其內在的科學技術規律,堅實而穩步地向前行進,并不會因為人為的一場運動而加快發展速度。
RFID意義上的物聯網,所依據的EPCglobal標準在推出時,即被定義為未來物聯網的核心標準,但是該標準及其唯一的方法手段 RFID電子標簽所固有的局限性,使它難以真正指向物聯網所提倡的智慧星球。原因在于,物和物之間的聯系所能告知人們的信息是非常有限的,而物的狀態與狀態之間的聯系,才能使人們真正挖掘事物之間普遍存在的各種聯系,從而獲取新的認知,獲取新的智慧。
“泛在聚合”即是要實現互聯網所造就的無所不在的浩瀚數據海洋,實現彼此相識意義上的聚合。這些數據既代表物,也代表物的狀態,甚至代表人工定義的各類概念。數據的“泛在聚合”,將能使人們極為方便地任意檢索所需的各類數據,在各種數學分析模型的幫助下,不斷挖掘這些數據所代表的事務之間普遍存在的復雜聯系,從而實現人類對周邊世界認知能力的革命性飛躍。
物聯網應用領域包括:1.智能家居;2.智能交通;3.智能醫療;4.智能電網;5.智能物流;6.智能農業;7.智能電力;8.智能安防;9.智慧城市;10.智能汽車;11.智能建筑;12.智能水務;13.商業智能;14.智能工業;15.平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