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消息,在2014 ICT高層論壇 4G LT各國發展峰會上,工信部電信研究院通信標準研究所所長王志勤表示,國內4G剛剛來到,但業界對5G的期待與探索早已踏上征程。目前看來,4G技術將擁有較長的生命周期,而未來5G技術將是以4G技術為基礎的進一步增強和發展。據王志勤介紹,早在2012年,ITU就啟動對5G需求的研究工作,預計到明年上半年將會完成整個5G需求愿景的建議。
王志勤談到,目前,在全球移動用戶已達90%以上的普及率。而從去年開始,全球移動用戶的增長速度已經明顯放緩。在這種態勢下,王志勤表示5G的發展動力來自于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雙驅動。
她談到,從KPI關鍵性能指標的角度來看,經過一段時間的探討,可以達到整個傳輸速率的提升,包括用戶體驗的數據速率。目前來看傳輸速率基本上維持在0.1到1GB bps,而峰值速率可以達到幾十GB bps。所以可以簡單的認為,5G是一個以G比特為標志的時代。
5G的另外一個特征是時延。目前來看,5G在空間接口的時延降低到1毫秒。此外,在移動性、頻譜效率等方面的性能指標會有進一步的提升。
現在,中國在國內主要是以IMT-2020的5G推進組作為一個主要的推動力量,也在今年5月發布了5G白皮書。目前,國內的5G指標分成兩類,一個是性能指標,另一個是效率指標,包括頻譜效率、能效和成本方面的效率提升。
在5G的發展過程當中,電信研究院更多的遵循主導和融入國際主流技術標準這樣一個總體思路。從目前的技術和產業發展來看,一方面LTE-A技術會在5G的時間窗口內繼續發展演進,另一方面作為下一代WLAN技術802.11as已經開始啟動了標準。除此之外在蜂窩移動通訊的體系之下,面向全新的場景和高頻段是目前主要的革命性的技術方案的主要方向。
在5G的整個傳輸技術領域,包括大規模天線、非正交的一些傳輸技術和一些新型調制。在產品方面,此外,王志勤表示,在5G里,電信研究院會更多的強調網絡架構在網絡層面的創新。這是在基于互聯網的創新之下,在無線接入方面考慮采用集中和分布相結合的一種模式,同時能夠接入多總線和資源,實現以用戶為中心的業務體驗。
在頻譜方面,面向2015年的的Web15,目前電信研究院提出了一些重點頻段進行磋商和推進,針對6G以上的頻譜,在信道模型上進行測量上,來獲得整個傳播特性以及根據國內的實際資源情況來確定侯選的建議頻段。
王志勤最后談到5G的時間表,她表示2016到2018年是整個標準的主體制定時間,到2020年,應該能夠完成產品初步的研發。所以說,未來5年是5G的標準形成和研發初步建立基礎的一個關鍵時間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