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進入古典時代后的幾千年間,技術停滯不前。
曾有歷史學家認為奴隸制限制了科技的創新。奴隸制社會創造出的工具并沒有大規模普及和傳承的根本原因是——當時的人抱有“勞動力=奴隸”的看法。土地是農業社會立足的根本,土地的稀缺和自然災害的頻發導致了古代君王對土地的執拗和對戰爭的偏執。戰爭的結局決定了被戰力征服的人們只能充作奴隸。這是支撐奴隸制社會和龐大官僚機構的基礎構架,因此,奴隸制社會技術創新消極,生產力低下。
中國的封建社會延續了奴隸制社會的基礎。如果你生活在漢王朝,那么5世紀后的盛唐你會覺得生活更舒適。因為在唐王朝,封建制度趨于完善,稅收和社會福利更加科學。可如果你生活在羅馬帝國,那么5世紀后你可能根本不知道你腳下的土地屬于哪方領主。相比之下,統一的文字讓中國的文化呈連續性發展,戰亂對當時的西方文化帶來了毀滅性影響。無數次的毀滅和重建也為西方今日的技術霸主地位奠定了基礎。
如今,現代社會的科技創新和用戶需求遠超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這也造成了一個行業現狀——亂。這種亂象類似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不同的是儒家成為最終的勝者,而現代競爭則沒有分出勝負。
互聯網引領的思潮革新將“亂”推向了高潮,卻也不急著收尾。
現代大數據為我們開辟了新的視野,創造出小數據時代無法比擬的財富。傳統數據的處理方式是“萃取——分析——結論”,在數據的采集上要求精確度和零誤差,而基于Hadoop的開源分布式處理基礎架構則搭建完成了一個大數據處理機制。這樣的數據處理機制將數據分割成區域,實現實時處理。海量的數據也意味著采集過程中錯誤率的上升,而海量結果分析彌補了這方面的不足,甚至創造出更大的附加值。
只是業內并沒有像儒家統一思想一樣整合出一套行業標準,但這并沒有限制物聯網的發展。物聯網業界的容錯性充分保留了物聯網企業的多元化和產品的多樣性。由用戶選擇和用戶體驗作為創新和改革的途徑是這一時期物聯網發展的標準導向,這也是由“亂”導向“標準”的經典案例。
相比精準,物聯網更主張容錯。 在“樣本分析=采樣數據分析”的小數據時代,對精準的把握成功規避了錯誤帶來的風險。而在物聯網時代,大數據讓錯誤也成為一種資源。
“樣本分析=總體數據”的分析模式讓數據分析機構有機會獲取更多的用戶信息,這也更符合現代多元化利益。物聯網對業界的這種容錯會刺激科技的進一步創新并帶來良性循環,也會在用戶參與的雙重互動下逐步趨于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