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新聞傳播的本質使命是向公眾告知他們生存環境發生的重要變化。至今,職業新聞媒體還是以直接報道事態變化情狀為其基本的工作形式。而物聯網的呈現與發展,對傳統新聞傳播模式產生著影響與震蕩:
當客觀世界自身具有了自我表達能力,而公眾能夠更為直接地感知客觀世界的情態展現的時候,以新聞記者個人觀察及新聞機構觀察構成的公共傳播的信息單元,是否將顯露出巨大局限?
當信息獲取功能和信息分析功能更為強大的個人信息終端更加普及的時候,人們對于大眾媒體的依賴會發生什么變化?公眾還會像今天這樣局限于對孤立事件有限形態的了解和在信息傳播過程中所處的被動位置嗎?
在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的前十五年間,媒體感受到的震蕩還是媒介融合趨勢下媒介形態的改變,隨著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媒體感受到的震蕩或許將是從媒介形態到工作內容及方式的全方位轉型。就其工作的內容及方式上看,職業傳媒機構和職業傳媒人或許將從直接描述事物情狀更多地轉移至向公眾告之需要感知的環境變化的領域及趨向、提供分析感知信息的方法與工具、協調與公眾信息傳播相關的公共關系這些領域之中。
曾經讓新聞學擁有了更堅實的理論基礎的傳播學理論體系在今天也面臨著信息通訊技術應用帶來的震蕩。經典傳播學理論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各個學派已經從各個方面對它的理論體系進行著日益精美的建造。但是,面對信息通訊技術的突飛猛進,經典傳播學研究本身已經直接面對突破自身局限的挑戰:
首先,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僅僅是與人類相關的浩瀚的信息傳播活動的組成部分之一,人與物質世界之間的信息交流無疑是深刻影響人類命運的更為豐富的信息傳播活動。
第二,即使是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在其形態、結構、渠道、手段、目標各個方面也都受到物質世界、客觀環境的深刻影響與制約。
最重要的是在信息通訊技術的推動下,客觀世界日益擁有了主動表達能力,更多的客觀事物將加入到人類的信息交流體系之中,整個人類社會和物質世界將形成全新的信息交流系統。
在這樣的趨勢下,“傳播學”的學術疆域,也許應該從解讀人類之間信息傳播活動的深層機理,向認識人類與大千世界之間更為浩瀚的信息傳播領域擴展。
信息傳播是一個涉及到物質世界與人類社會各個領域的客觀存在現象,如果按照現代科學的發現,顯性物質不過占有物質總量的極其有限的比率,而人類的信息活動僅僅只是大千世界信息傳播活動的有限組成部分,信息傳播的更為深刻的規律發現就有待于新的學術視野的拓展,這無疑將導致新的傳播學理論體系的建造。
今天的網絡信息技術正在建設的是人類社會與客觀世界的全程信息交互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不僅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群體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的新的社會結構正在形成,而且過去看似完全被動的客體存在也因人的智慧而得到了主動表達的智慧機能,從而推進著人與客觀世界的全程智慧交流。
兩個趨勢已經明顯呈現:一是信息通訊技術將廣泛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改變各個領域的運行狀態及結構;二是各個領域的信息通訊技術的應用實踐都將對信息傳播理論體系的建造產生影響。
未來的傳播學領域將聚合起更多的學科背景,面對人類與大千世界的廣泛而復雜的聯系,借助多元學科知識、使用多元科學工具與方法,深入探討信息傳播和系統控制的特點與規律,建造起更具說服力和適應度的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