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物聯網還處在嬰兒階段,從概念到現實至少還要5年時間。”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子學會物聯網專委會主任鄔賀銓在日前召開的第五屆中國物聯網大會上說,“所以我們看物聯網必須要‘放眼量’,現在并不能夠馬上見到效果。”
物聯網并不是單一的產業,其最終體現在每個具體的應用行業中。在第五屆中國物聯網大會上,中國電子學會物聯網專委會王桓說,未來物聯網發展有6個重要領域。
一是智能交通。車聯網是一個發展重點,它的市場前景很好,但發展過程肯定很曲折。因為目前車聯網的行業應用主要是以政府意志推動,比如裝在危險運營車輛或者長途客車的北斗系統,政府為主導肯定發展順利。但真正的民用市場,如合資企業的汽車,甚至大品牌的汽車,真正裝人車交互系統的也不多,再加上每年上千元的服務費,沒有多少人接受繼續付費的服務,因此按中國國情來分析,車聯網真正在民用市場上發展起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二是智能工業。尤其是指工業和智能管理,智能管理主要是指智能生產流程的管理和智能物流的管理。
三是智能環保。空氣、自來水的質量需要通過物聯網技術了解污染情況。
四是智能家居。包括家居安防或者家用機器人,深圳一些企業每年可以向歐美國家出口家用機器人。現在掃地家用機器人每年出口達到了幾十萬臺的規模。面向民用的物聯網應用一定是未來最有希望、最有前途的領域。
五是智能醫療保健。主要領域是兩個,一個是可穿戴設備,另一個是社區的便攜醫療服務。
六是城市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城市治理體系現代化是在最近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提出的概念。
發展物聯網還面臨著許多挑戰,其中既有技術、標準的原因,也有市場和商業模式的原因。
中國電子學會物聯網專家委員會李安民說:“挑戰不僅在傳感層,還表現在運營商網絡上。”
通信網絡原來的設計核心是為人際間通信服務的,它并不匹配于現在物聯網的許多應用。因為物聯網通信特點常常是小流量,但需要永遠在線,有一些還要求能夠廣泛覆蓋。而運營商要想可持續發展網絡,核心動力是要有流量,能夠帶來數據,但小流量的大規模經濟回收就存在問題。所以這對運營商、對整個網絡提供者提出了非常大的挑戰。
目前物聯網的商業模式并不成熟,例如很多地方提出智慧城市的建設,但城市交管局與公安局的數據各成系統,衛生醫療數據信息也都是信息孤島,沒有形成一個綜合平臺,數據也不開放。專家呼吁要搭建一個真正的數據平臺,至于這些數據怎么利用、怎么挖掘,應交給市場來做,政府只要制定合理的規則就可以了。
專家觀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
三元數據綜合才能得出有價值內容
大數據、智慧城市、智能化、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合起來叫大智移云,現在大數據、云計算等等已經作為新一輪的創新的平臺。
物聯網也是產生大數據的來源,目前有各種各樣的傳感器搜集到很多數據,為了解釋這些大數據,需要用到云計算、數據挖掘等技術。作為大數據分析往往需要來自三個層面的數據,第一個是網絡層面,就是從網上搜集;第二個是物理層面,從傳感器物聯網搜集;第三個是社會層面,比如政府通過體系推動來實現。把這三元數據綜合起來,我們才能得出有價值的東西。可穿戴終端實際上是物聯網與便攜式終端的結合,可以直接連接到移動通信網,有的是通過藍牙連接到隨身攜帶的移動手機上,通過手機連接到網上,傳感器設備成為隨身的物聯網。
中國物品編碼中心主任張成海
編碼需要統一標準
近幾年,物聯網的內涵、外延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但是涉及的最基本技術沒有變,標識的要求沒有變,對標準化的要求沒有變。一般標識的時候就是標識幾個位置,比如在物流行業,一個車的物品送到了需要識別標識,包括位置、時間、原因等。以后物聯網里面要識別七個要素之一或者更多的要素,我們國內推動編碼過程中都給標識提出了要求。物品編碼中心承擔了有關國家發改委物聯網項目的一部分,包括標準制定、編碼設計、平臺建設和示范工程。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做統一物聯網的標識,這個標識的特點就是統一、兼容、創新,尤其是物品編碼的標識。
物聯網的編碼標識標準很重要,物品編碼的統一是物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小范圍的時候不用編碼,但是在公共領域打電話的時候要統一語言,翻譯的過程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是一個容易產生歧異費時費力的過程,所以一定要有統一的標準。另外,編碼的兼容也是有內在要求的,不能過去有的編碼都不用了,這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建立統一的標識。另外,物聯網應用中的感知、認知,都會涉及條碼,如二維條碼、身份識別等,這些識別技術和IT技術的提升融合也是物聯網應用的一個顯著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