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臺電腦、一名技術人員,坐在監控室就能掌控多個大棚,這樣的情景你能想象嗎?在信息日益發達的今天,現代農業物聯網將這一切變為了現實,開啟了智慧農業新時代。我市進一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在藁城等地開展了智慧農業試點。
過去傳統農業,澆水、施肥、打藥,農民全靠經驗和感覺。可如今,在我市藁城的農業高科技園區內,有專門的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動開關,做個選擇,或是完全聽“指令”,就能把蔬菜種好。
實時監控 無縫對接
進入藁城市系井村農業高科技園區,從外圍來看,一座座設施蔬菜大棚整齊有序,似乎沒有什么與眾不同。記者跟隨藁城農牧局蔬菜處的魏風友走進棚內,才發現里面確實與其他地方的大棚不一樣。
走進園區的44號大棚,正好碰到園區的技術員石激皂。“我剛才通過電腦看到大棚的溫度有點偏低,就急忙跑過來看看。看來棚里的暖氣還是要燒的,不然這黃瓜苗受不了。”說著,石激皂指向大棚的入口,“你們看,墻上掛的就是物聯網的控制終端功能艙。”
記者仔細觀察,控制終端上,開膜、滴灌、二氧化碳含量、上卷簾等功能一目了然。“上面分手動控制和自動控制,農民在電腦前面就可以卷簾起棚,方便得很。”魏風友介紹說。
據園區技術人員馬濤介紹,該物聯網設備是去年在廊坊農交會上接觸,今年4月份正式引入,根據本地生產特點進行了部分技術改良,在園區的20畝大棚和杜村的禾苗種植專業合作社內推廣示范。
自動控制 省時省力
據了解,過去為控制溫室大棚溫濕度,每天都需要人工打開、關閉大棚塑膜,費時費力,有時操作稍有不慎,還會造成不必要的損失。而且,人工操作控制溫濕度并不精確。“現在有了自動通風系統,干活兒輕松多了。”記者看到,溫室大棚內每隔幾米就安裝一個溫控探測頭,一旦檢測到棚室內溫濕度異常,便自動向外部連接的智能監控系統反饋數據,系統隨即控制卷膜器開啟或者關閉,使溫室大棚始終保持最適宜蔬菜生長的溫度和濕度。
“物聯網的優勢就在于實現信息與生產的‘無縫’連接,只要具備連接互聯網的條件,哪怕人在千里之外,用電腦或者手機都能對溫室大棚即時在線遙控。”在監控室,馬濤演示了智能監控系統如何發揮“指揮棒”的作用。監控屏幕上,空氣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水分的數據都在實時更新,該不該通風、啥時候澆水,都可以通過這些數據做出判斷。“用上物聯網技術,人在屋里,就可以調整大棚內的生產,使作物在最佳環境中生長。”
專家在線 農藥無殘留
設施蔬菜對于溫度、濕度等方面的要求很高,要減少病蟲害,單單依靠棚室的數據采集還不足以進行有效的操作。石激皂介紹,該物聯網系統還內含“遠程智能專家”,大量的大棚環境數據信息,經無線傳感器傳送到設施農業遠程智能專家系統后,將自動生成動態的環境趨勢圖,供遠端的專家進行分析、研判。“專家會迅速根據病蟲害發生、流行環境條件,通過電腦模型制作出設施病蟲害預警方案”。
在物聯網技術的精細管理下,園區內大棚病蟲害發生率迅速下降,各類藥品投入減少了二分之一,蔬菜生產更加安全,農殘檢測合格率基本達到100%。“受制于資金、設備前期投入,現在單個農戶使用物聯網難度較大。明年,我們將爭取項目資金從土地規模較大的合作社開始推廣,讓這種新型的智慧農業項目更好地為農民服務。”魏風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