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為金融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后視偏差”(Hindsight Bias)。簡單從字面看,可以理解為人們總是趨向于記住自己所做出的正確決策,而忘記那些失敗的過去。這種趨利避害的特性在金融市場重復出現,而科技市場上的投資者們卻對十幾年前的那場危機難以忘懷,如是看來“后視偏差”貌似不太可能發生在科技投資領域。正如經濟學家喜歡討論中國房價、渾水喜歡做空中概股一樣,當談到當下科技行業的繁榮時,人們喜歡回顧世紀之交的那場互聯網泡沫(Dot Com Bubble)。
科技創業行業再度成為投資市場主角是很容易理解的。從全球經濟長期進程來看,科技發展幾乎是推動人類文明每一次變革的主要動力,技術革新也對經濟社會形態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近10年間,從90年代末的互聯網泡沫到08年的次貸危機,世界經濟在非理性的狂熱盛宴散場后經歷了財富縮水和失業擴散的陣痛。而在如今處于去杠桿化過程的全球經濟中,不少國家推行量化寬松政策而使得投資市場再度將注意力轉移到了那些有潛力在未來帶來高額回報的行業,科技公司們潛在的成長空間和高額回報使其自然地成為了理想的投資對象。從科技公司、尤其是創業公司的角度而言,處于近零水平的利率市場和逐漸升溫的風投市場,也意味著大量的資金資源和無限的可能性。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來自耶魯大學的Robert Shiller在所著的《非理性繁榮》中有提到,由互聯網泡沫導致的股市崩盤使得大量資金在21世紀初涌向房地產市場以尋求穩定回報,從而導致了世界性的房地產泡沫。非理性繁榮并沒有消失,它只是換了一個市場出現。所以下一個互聯網泡沫,甚至波及整個創投業的泡沫極有可能已經存在,問題只是其何時會被戳破。
以物聯網的代表性行業智能家居為例,這一年半以來很多創業者進入了這個行業,但是這個市場遠還沒有形成企業化之間的競爭。大量的消費者需求還未被滿足,這對于創業者來說是一片藍海。
早在1984年,美國聯合科技公司就將建筑設備信息化、整合化概念應用于美國康乃迪克州哈特佛市City Place Building時,出現了首棟的“智能型建筑”,智能家居這一概念被推上前臺。
但是即便智能家居概念很早就出現,卻一直沒有真正興起可持續發展的浪潮。隨著國內房地產行業的發展,國內2005年以后,智能家居市場卻出現了功能被過分夸大而效果無法真正落地,產品不穩定導致用戶高投訴率等現象。有業內人士表示,大約有20多家智能家居生產企業退出了這一市場,許多各地代理商結業轉行。
理論上來說,智能家居的智能化,可以幫助家庭與外部保持信息交流暢通,優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幫助人們有效安排時間,增強家居生活的安全性,甚至為各種能源費用節約資金。
只有當消費者能夠接受他們的開關和其他傳統家居能夠數字化,智能家居才有生存的空間。在國外,智能家居創業者除了賣設備,服務方面收費是大頭,比如美國一家提供遠程監控攝像頭的新創公司Dropcam的商業模式就是如此。不過,目前在國內,賣服務的商業模式還比較理想化。
智能家居真正進入尋常百姓家還有較長的路要走,比如說,目前聯系各個行業缺乏統一的協議標準,面對市場眾多企業只顧研發自成一派。無形中樹立了“技術壁壘”,使得各家產品之間互不兼容。
家居行業與地產行業唇齒相依,房地產企業利用智能家居概念提高房價,而且傳統家電廠商為了提高銷量,非智能的產品也打著智能家居的旗號,這個市場被這些廠商吹起來的泡沫也不小,創業者跟投資一樣,必須充分考慮到產品的渠道、產品落地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