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棱鏡門”事假成為大家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而隨著當事人行蹤的撲朔迷離和美國網絡司令部愈涂愈黑的辯護,這一事件和所引發的討論也在進一步升溫中。
事件介紹:據美國中情局前職員愛德華·斯諾登6日向英國《衛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爆料: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于2007年啟動了一個代號為“棱鏡”的秘密監控項目,美國情報機構一直在九家美國互聯網公司(微軟、雅虎、谷歌、Facebook、PalTalk、美國在線、Skype、 YouTube、蘋果)中進行數據挖掘工作,從音視頻、圖片、郵件、文檔以及連接信息中分析個人的聯系方式與行動。監控的類型有10類:信息電郵,即時消息,視頻,照片,存儲數據,語音聊天,文件傳輸,視頻會議,登錄時間,社交網絡資料的細節,其中包括兩個秘密監視項目,一是監視、監聽民眾電話的通話記錄,二是監視民眾的網絡活動。
我們暫且拋開那些大的政治問題以及斯諾登和美國情報局的孰是孰非,這起事件讓我們看到了“數據”的重要性和互聯網時代福柯口中的“全景監獄”,而最為恐怖的是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辦法為了自己的隱私安全來切斷我們和互聯網的聯系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把自己“畫地為牢”了。
互聯網時代數據問題如此嚴峻,那么到了大數據和物聯網時代,我們的數據又將如何呢?眾所周知,物聯網時代所創造的數據將不會是互聯網時代數據所能比擬的,物聯網時代一輛汽車甚至一個冰箱都有一個獨立的ip,都能依照自己系數的改變生成數據。那么這么多的數據存在,我們又如何保護它的安全和個人隱私呢?或許這個問題永遠沒有答案,這里借用愛因斯坦的著名理論來解釋就是:“只有相對的自由,沒有絕對的隱私”。
或許隨著技術的發展和人類意識形態的不斷進步,現在看起來不可能解決的問題,在未來會變得不是問題。而物聯網時代真正來臨的時候,一切都已不是問題了,因為我們有著如此發達的科技,就必然有著與之相適應的人類文明。
最后奉勸一句:“珍愛數據,遠離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