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物聯網GIS系統,競奪“最后一公里”。
“看完5月份經營數據,(有)兩大變化:服裝鞋帽訂單數量第一次超過IT數碼,成為訂單數量最多的品類;5月份女性注冊用戶比例第一次超過男性,占比52%。從此,京東結束‘男人世界’,用戶結構走向均衡。”京東商城董事局主席兼CEO劉強東在6月27日所發的這條微博,證明了京東上線百貨、圖書這兩個項目以來,已經展現黏性效應。
隨著京東全百貨戰略的落地,其購物體驗問題也將面臨新的挑戰。尤其是對購物敏感和挑剔的女性顧客大量涌入后,對于京東在購物體驗中的關鍵—供應鏈體系,構成前所未有的壓力。京東現有的供應鏈體系,能否經受不斷膨脹的流量沖擊?京東又做了哪些嘗試性變化?
訂單處理:響應不一
京東的供應鏈服務,到底是否完美,兩筆顧客訂單可看其端倪:
第一筆:6月5日中午1點,上海的張先生在京東下單購買了筆記本電腦和無線路由器。
第二筆:和張先生下單的同時,北京的于小姐也下了一個包括圖書和瑜伽墊的訂單。
京東的供應鏈如何響應這兩單業務?
張先生在訂單跟蹤頁面上看到,10分鐘后該訂單進入庫房配送流程,第二天早晨8點,京東的快遞員就敲開了張先生家的大門。
而于小姐卻發現,她的訂單被分成了兩張。蹊蹺的是,根據訂單跟蹤頁面顯示,圖書訂單進入了庫房流程,而瑜伽墊訂單卻顯示缺貨,暫時不能出庫。次日中午,于小姐收到了圖書,而另一個訂單在網上顯示“6月10號進入北京一號庫,擬出庫”。
這兩筆訂單分別代表了京東商城最擅長的3C品類、新增的百貨品類和圖書品類。兩張訂單響應速度,反映了京東在供應鏈上的優勢,同時也客觀顯現了其存在的不足。
解讀京東的供應鏈,可以看到,供貨、系統、數據、倉儲、配送,是一個綜合的相互作用和不斷升級的體系。但是隨著產品線的迅猛擴張,對每一項產品所累積數據的挖掘和經驗,將決定系統對整個供應鏈的管控效率,并最終影響客戶體驗。
倉儲調撥:挖掘歷史數據
京東的供應鏈體系,簡單說,是從訂單生成,到倉儲調配,直到出庫配送的整個流程。
先看訂單生成流程。以于小姐圖書訂單為例,從系統跟蹤顯示:(1)13:10:31,訂單已經進入北京五號庫,準備出庫;(2)13:30:07,訂單已經打印完畢;(3)14:21:17,訂單已經開始揀貨;(4)14:22:02,訂單已通過掃描確認;(5)14:24:36,訂單已打包完畢。在每個流程的節點上,都有具體經手人姓名。
再看訂單到倉儲如何調配?前臺的訂單下單后,系統會根據用戶的送貨位置,計算最快的送貨路徑,以自動匹配倉庫。比如,北京的于小姐的訂單自動匹配到北京五號庫,而上海張先生的訂單則自動匹配到上海庫。
京東的每個庫房都分三個大部分,最前面是收貨區,中間是倉儲區,后面是出庫區。在收貨區,廠家送來的貨,經過質量抽查后,每個商品都要貼上條形碼,作為識別這個商品的“身份證”。然后,全部在倉儲區上架入庫。在上架時,理貨員會掃描貨物的商品條形碼與貨位進行關聯,并上傳系統。這樣,訂單在生產時,取貨員只要根據系統紀錄的貨位,直接去貨架上取貨,不用核對商品的名稱。
看上去,京東在“訂單—倉儲”這個環節有條不紊,但于小姐的訂單為什么會自動分成兩筆訂單,且分別由不同的倉庫執行?
根據京東配送業務部門副總裁張立民的介紹,京東這是兼顧了效率和用戶體驗:一方面,訂單處理是由系統說了算,于小姐的訂單中有一個商品缺貨,系統就將訂單自動分成兩筆業務;另一方面,京東存在庫房限制上的客觀原因,目前在北京由于大面積的單體庫房很難租到,因此,京東的產品分在8個庫房中,圖書目前是獨立庫房,百貨類和3C類的產品在另外的庫房,為了兼顧效率,系統就會將訂單拆分。
“理論上來說,用戶訂單一次性打包配送,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張立民表示,為了盡量減少一張訂單分拆的發生率,京東也在努力改進。主要方式就是,系統對數據的挖掘。比如,系統對歷史數據計算后,一些購買關聯度比較高的商品,會擺放的位置比較近,以節約庫房訂單生產時間。另外,前臺在進行搭配促銷時,庫存位置也會跟著改變,季節性強的產品會在季節變化時會改變入庫位置,以節約取貨時間。取貨完成之后,不同的訂單被放在不同塑料筐內。最后由包裝區進行打包,進入下一階段的 “商品出庫”。
物流配送:首創物聯網應用
配送是電商供應鏈中最后的環節,也是“最后一公里”競爭的關鍵。京東在這個環節上,如何運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物聯網信息系統是京東的殺手锏。
GIS系統來自劉強東的創意。他在一次閱讀客服簡報時發現,有32%的用戶咨詢電話是貨物配送以后打來的。用戶打電話來大多詢問訂單配送了沒有,目前到哪了,什么時候能到等。劉強東認為,實際上客服人員根本無法知道每一張訂單到達的具體位置,也不可能準確地告訴用戶到達時間。因此,用戶這樣的咨詢電話往往是無效的。與其讓用戶打電話來問,還不如讓他自己實時地看。在劉強東的提議下,京東自主開發GIS系統,2011年投入使用。那么,這套系統具體是如何運用的?
在于小姐的訂單頁面的地圖上,《經理人》記者看到一個包裹標識,在地圖上以一條紅色的軌跡移動著。包裹的紅色的線條沿著北京五環區域移動,包裹將要經過的線路是一條紅色的虛線,已經經過的線路,是紅色的實線。
到達立水橋分站之后,包裹標識停止了。第二天一大早,打開地圖,又可以看到包裹開始移動起來。記者看到包裹在地圖上運行,甚至可以看到包裹轉過了的一個路口。于小姐根據包裹的運送情況,準確地計算出送達自己手中的時間。
京東在電子商務企業中第一個使用GIS系統,這使用戶感到很新奇。張立民介紹,這個GIS系統是物聯網的典型應用,是一種可視化物流的實現。傳統的線下店,用戶可以看到摸到商品,眼見為實的體驗是電子商務無法代替的。而這種可視化物流可以消除用戶線上線下的心理差距。用戶可以實時感知到自己的訂單,是一種提升了的用戶體驗。
“GIS系統在技術上,不是特別難。”張立民介紹,京東和一家提供地圖服務的公司合作,將后臺系統與地圖公司的GPS(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進行關聯。在包裹出庫時,每個包裹都有一個條形碼,運貨的車輛也有相應的條形碼,出庫時每個包裹都會被掃描,同一輛車上包裹的條形碼與這輛車的條碼關聯起來。當這輛車在路上運行時,車的GPS與地圖就形成了的適時的位置信息傳遞,與車載GPS系統是一個道理。
當車輛到了分撥站點分配給配送員時,每個配送員在配送時都有一臺手持PDA,而這臺手持PDA也是一個GPS設備。通過掃描每件包裹的條形碼,這個包裹又與地圖系統關聯。這個實時位置信息與京東商城商城的后臺系統打通之后開放給前臺用戶,用戶就能實時地在線頁面上看到自己訂單從出庫到送貨的運行軌跡。
張立民指出,GIS系統使物流管理者在后臺,可以實時看到物流運行情況—車輛位置信息、車輛的停留時間、包裹的分撥時間、配送員與客戶的交接時間等,這些都會形成原始數據。經過分析之后,可以給管理者提供優化流程的參考,比如:怎么合理使用人員、怎么劃分配送服務人員的服務區域、怎么縮短每個訂單的配送時間等。另外,通過對一個區域的發散分析,可以看到客戶的區域構成、客戶密度、訂單的密度等。
但GIS系統多運營于京東自己的商品和物流配送業務。根據DCC互聯網數據中心的資料,京東的物流配送業務,除70%自營,還有30%屬外包第三方。另外,由于京東實施平臺開放戰略,京東上的第三方商家也大多是自主配送,而這些因外部配送問題造成的顧客投訴,在網上多次被曝光。對此情況,京東如何管控?
京東一位內部人士向《經理人》透露:“我們會制定考核策略,考核第三方商家和物流的妥投率及及時率。對完不成京東要求的,我們會進行處罰,最終終止合作。”看來,京東內部對第三方的管控 “有法可依”,但究竟是否能做到“執法必嚴”,還需要看日后效果。
庫存管控:以銷定購
京東有所長,也必有所短。盡管在對訂單處理、倉儲調撥,再到對配送流程的創新努力上,京東都很在乎維護供應鏈體系的完整,但由于電商競爭越來越向“大百貨”戰略傾斜,商品線被不斷延長,對京東的庫存管控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文開頭,于小姐瑜伽墊訂單缺貨問題,就是一個明證。那么,京東如何才能把自己強項的3C品類庫存管控方式,復制到“大百貨”商品上?
“對于電商來講,采購進來的商品,既不能庫存時間太長,也不能很快斷貨,庫存時間長會占用資金,缺貨則會影響用戶體驗。”張立民指出,京東在3C品類有著超過10年經驗,因此會累積大量的點擊率,瀏覽量,搜索率等數據,通過這些數據的歷史計算,京東能夠準確預測3C商品的銷售趨勢,因此可以做到“以銷定購”,保障正常的庫存。
但張立民也強調:“對于百貨,受經營時間和廠商信息化程度的影響,京東累積的數據有限,供應鏈就難以像3C類產品那么順暢。另外,由于某一品類在大規模促銷時,由于對于銷售的預估偏低,采購還未及時補貨,也可能造成缺貨。”
必須看到,相比10年的3C品類的網上經營, 京東在百貨和圖書業務上還只是剛剛起步,消費者的歷史數據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沉淀。但隨著客流的持續增量,以及未來在這個兩類產品上的浸淫日久,類似在3C品類上的歷史數據的沉淀,必然會逐步建立起更為準確的庫存、倉庫分配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