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物聯網發展真的順風順水嗎?專家指出,目前運營商層面的物聯網應用基本處在傳統信息化領域,在原來通信業務基礎上進行擴展,M2M應用僅僅是零零星星,規模相當小,物聯網的發展必須依靠M2M應用的大規模運營,無論是在物聯網的感知層,還是網絡層、應用層,都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如何隨時隨地賦予物體“生命能力”
如果把物聯網形象化,物聯網就是讓世間萬物都賦予身份并統一它們的語言和規范,讓它們能夠溝通交流并通過智能大腦去控制它們的行為。對于我們人來說,我們的身份信息是在公安局派出所賦予的,我們的第二代身份證內嵌有非接觸式IC芯片卡,公安局在給我們發身份證的時候就在芯片里輸入了信息。而物聯網世界則完全不一樣,我們要給生硬的物體裝上觸手、大腦和嘴巴,而且要滿足它的主人隨時隨地賦予它身份的需求,讓它具有“說話辦事”的能力。比如:某單位購買了一批空氣質量監測器,不可能再把芯片拔下來到運營商那里寫入身份信息,只能通過遠程的方式批量寫入并按照其需求自助開通關閉該設備,或為設備增添其他功能。
在物聯網世界中,感知層解決的是人類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數據獲取問題,由各種傳感器以及傳感器網關構成。該層被認為是物聯網的核心層,主要是物品標識和信息的智能采集,它由基本的感應器件(例如RFID標簽和讀寫器、各類傳感器、攝像頭、GPS、二維碼標簽和識讀器等基本標識和傳感器件組成)以及感應器組成的網絡(例如RFID網絡、傳感器網絡等)兩大部分組成。傳感器相當于“觸手”,網關相當于“大腦”,通信模塊相當于“嘴巴”。目前,通信運營企業普遍將傳感部分和通信部分集成起來,俗稱“通信模組”,解決物體的“身份信息”和“說話能力”問題。在物聯網博覽會上,記者在中國聯通展臺看到了一兩個手指大小的通信模組。別看這小小的模塊,上面承載著物體的身份和位置等大量信息,沒少花研發人員的心血,而且目前距離規模化商用的標準還有不小差距。目前,工信部已經為物聯網安排了以1064開頭的號段,可以說物聯網身份證號的資源還是相當豐富的,但把身份信息寫入SIM卡中可不簡單。我們用手機進行通信的場景下,SIM卡是可移除的,SIM卡的碼號信息在營業廳的時候就被賦予了。但物聯網的工作場景要復雜得多,比如汽車車載設備的SIM卡長期處在震動顛簸環境,一些監控設備的傳感器常年在露天、化學環境下,時間一長,SIM卡芯片表面會氧化、腐蝕,嚴重影響使用壽命。因此,物聯網中的SIM卡通常都是通過焊接內嵌在通信模組上。中國聯通物聯網研究院負責人蔣澤民對記者說:“由于我國芯片水平還不高,目前整個通信模組個頭還是太大,造成了不方便嵌入以及功率大散熱量大等問題,規模化商用需要把通信模組的體積進一步縮小,目前中國聯通正與某芯片廠商積極做通信模組小型化的工作。”
如何隨時隨地賦予設備生命力,讓用戶自助開通關閉業務?這也是物聯網與傳統通信業務的一大區別。傳統通信業務開卡都是在營業廳進行的,而物聯網業務中SIM卡內嵌在通信模組中,并且,有些行業的用戶需要對通信模組進行隨時隨地的信息修改和管控,只能采取遠程開卡的方式。國際和國內目前比較通用的做法是采用短信進行遠程開卡與數據修改。這種方式的弊端在于批量處理能力差,交互性差。在物聯網博覽會上,中國聯通物聯網研究院負責人蔣澤民向記者透露,目前中國聯通已經研發了一項叫做OTA空中開卡的技術,能夠遠程通過純數字處理通道(BIP)隨時隨地讓用戶自助開卡。該項技術革命還將使用戶遠程管控通信模組和模組大規模下載數據成為可能。
M2M的美好前景和尷尬現狀
在物聯網博覽會上,運營商展示了智能駕訓、智能醫療、翼守護等應用,這些應用大多數是傳統信息化業務的擴展,M2M(機器對機器)通信的應用比較少,在運營商的實際業務市場中,M2M就更少。由于有著海量的潛在終端群,M2M有著巨大的潛力,被廣為看好。專家預計,未來用于人對人通信的終端可能僅占整個終端市場的三分之一,而更大數量的通信是機器對機器(M2M)通信業務。事實上,目前機器的數量至少是人類數量的4倍,M2M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M2M的潛在市場不僅限于通信業。由于M2M是無線通信和信息技術的整合,它可用于雙向通信,如遠距離收集信息、設置參數和發送指令,因此M2M技術可有不同的應用方案,如安全監測、自動售貨機、貨物跟蹤等。M2M,一座被視為幾倍于傳統通信市場規模的待采“金礦”,為何進展如此緩慢?
中國聯通物聯網辦公室主任馬彥表示,M2M作為新型物聯網的模式,在國際上已經得到廣泛認可。M2M今后幾年的終端出貨增長率將在30%以上,放眼全球已經沒有幾個產業能夠保持如此高的增長率。目前,美國的AT&T公司部署了超過1300萬個終端,是推動M2M最為積極的運營商,西班牙電信等國際通信業巨頭也在不斷拓展M2M。M2M作為新興產業,需要戰略性眼光和投資。目前,我國通信企業受制于競爭和KPI考核,物聯網拓展的重點仍放在能給企業迅速帶來現金流的傳統信息化領域,盡管傳統信息化領域多為垂直化系統,互通性和共享性差,很難做大規模。而在終端設備和系統集成方面,多為中小企業參與,它們資金實力有限,后勁乏力,而大型企業也受困于近幾年的行業不景氣缺乏戰略性投資勇氣,糾結于“雞生蛋、蛋生雞”的困局。
第二個阻礙我國M2M發展的因素是無線寬帶網絡能力還較為有限,還不能承載大規模M2M應用。專家指出,進入4G時代后,網絡承載問題將徹底解決,在當前3G時代,需要建立專網網絡進行業務管控推動M2M發展。與傳統人與人通信不一樣,M2M不需要花巨資再重新建網,只需要在現有網絡基礎上建成疊加網并能對疊加網進行有效管控。目前,全球移動收入前10位的運營商有9家已經建立了M2M專用網絡,這是M2M規模化的基礎。比如,電視廣告屏推送等流媒體業務,如果規模化開通,將會占掉現有的大部分帶寬,影響公眾用戶的使用。如果有了M2M專有網絡管控,可讓終端晚上某個時段工作,避開網絡繁忙時段,同時能實現網絡的高效利用。馬彥表示,盡管M2M的ARPU較低,估計僅為傳統通信業務的十分之一,但網絡成本低,規模巨大,產出效益好,是提升現有網絡價值的最佳選擇。目前,中國聯通也在無錫建立了M2M專用實驗網絡,年底將上線進行功能測試。
另外,阻礙我國物聯網M2M規模化發展的還有標準體系的缺失以及行業壁壘的阻隔。目前,在物聯網的各環節,制造業有制造業的標準,軟件業有軟件業的標準,運營業有運營業的標準,從傳感器到平臺接口,到數據傳輸的格式等,物聯網涉及的方方面面標準不統一,將產生嚴重的信息孤島問題,難以做大整個產業。中國電信北京研究院信息化及應用平臺研究團隊總監江志峰就曾表示,由于技術標準沒有統一,廠家沒有辦法按照統一標準規模化量產,終端成本降不下來,已經成為制約物聯網推廣的重要因素。而行業壁壘造成了信息共享難,則嚴重影響形成更深層次的應用。目前,物聯網的應用多為局域應用,不同應用之間相互獨立,自成體系,相互信息難以共享和互聯互通,專家呼吁國家相關部門通過行政方式去推動行業信息開放和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