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聯網發展的過程中,一些市場需求旺盛,技術條件比較成熟的行業走在了前沿,比如車聯網、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其中車聯網被人們寄予了極大的希望,這從國家多次出臺重大專項計劃就可見一斑。
然而,車聯網發展至今仍然處于小規模起步階段,信息更新不及時、實用服務不多成為人們普遍反映的問題。一方面是強烈的市場需求,一方面是現實的緩慢發展,那么雙方難以對接的癥結究竟在何處?
近日,隨著車聯網列入“十二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已有近十年的“汽車計算平臺倡議似乎在搭上了“物聯網時代后終于將以新的形式真正啟動了。
根據剛剛成立不久的國家汽車移動物聯網聯合設計中心的對外介紹,汽車移動物聯網的核心就是利用先進傳感技術、移動互聯技術、智能控制與智能計算技術,對道路進行交通全時空控制,對車輛進行交通全程控制,實行有序進路,有序行駛。
“傳感器是熱門項目,也是風投這幾年的焦點之一。為了安全及省油,美國 (克林頓時期) 及歐盟都已立法要求汽車配備壓力傳感器。傳感器的下一個大市場是智能手機。除定位功能外,磁和壓力傳感器還可以更加詳細地測出目標所在的樓層。硅谷一家專門為大公司設計模擬IC的公司CEO泰德先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評價物聯網的“智能感知。
早在2000年,兩院院士王大珩與另一位863計劃的倡議人楊嘉墀院士牽頭、聯名31位院士上書國務院,提出“發展我國汽車電子信息產業,搶占未來世界汽車計算平臺制高點的建議,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的高度重視和特別批示。不過,雖然在2001年啟動的“十五863計劃重大專項的12個專項中已經包括了“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基礎軟件和“電動汽車兩個領域,但“汽車計算平臺的定位可能還是讓當時的科技部決策者拿捏不準。
2003年9月26日,王大珩和楊嘉墀等10位院士再次聯名上書國務院,建議信息產業部牽頭“盡快組織實施支柱產業振興工程國家汽車計算平臺工程。
在國務院最高決策層的批示下,接連的論證會中形成了基本共識――“汽車計算平臺工程的實施,不僅可以開創一個汽車電子信息的新產業,促進我國信息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可使我國信息產業在芯片核心技術‘高性能控制計算CPU’和軟件核心技術‘高性能實時操作系統’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實現集成電路與軟件產業的跨越式發展。同時也為第三代移動通信、高清晰度數字電視、衛星導航、智能交通、移動網絡的應用和信息化建設提供一個重大的載體,并形成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
此外,在2004年出臺和發布了《關于實施“國家汽車計算平臺工程國家重大專項的方案(草案)》,汽車計算平臺被明確定義為整個汽車所有控制與計算的總平臺,包括硬件、芯片、系統軟件、控制、駕駛、信息、交通、傳感、執行及設計十大子平臺。
不過,從國家項目角度來看,“國家汽車計算平臺工程還是一個未進入實施階段的愿景。在剛剛經歷了上個世紀90年代908、909工程兩次政府主導未能實現設想目標的工程后,信息產業部寧可繼續等待“十五863計劃的成果為“汽車計算平臺建設生態系統。
雖然科技部在“十一五時期的“支撐計劃領域中支持了“智能交通平臺的研究,但信息產業部的‘等待也的確見證了在中國大陸CPU領域的研發和成功產業化最終是需要由市場推動的,而不是依靠政府主導。
雖然中國大陸的諸多VCD廠商也在不斷地打出“汽車電子的旗幟,但國際汽車巨頭仍希望通過高科技來復興整個汽車行業的“聯網,Intel早在2009年的IDF大會上就已拋出“智能車聯網的方案。根據調查顯示,汽車電子產品領域“車載產品的份額已經超過傳統意義上與汽車技術水平關聯性大的“電子控制產品。
雖然汽車專用的MCU技術主要掌握在少數幾個跨國企業手里,如飛思卡爾、英特爾、NEC、ST等,但傳感器才是中國與美、歐、日等國家和地區在物聯網感知領域的關鍵差距,也是同樣身為中國儀器儀表奠基人的王大珩院士曾用“看似配角,實為核心來形容的儀器儀表的基礎核心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