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物聯網概念頻頻出現在各大媒體,各級政府、論壇均把物聯網視為提升產業轉型、提高生產效率的國家信息化基礎設施,是繼計算機、互聯網之后下一次的信息技術浪潮,業內大多對其寄予重望。
自去年8月溫家寶總理視察無錫,提出加快建立中國的感知中心以來,全國各地爭相投資物聯網,紛紛對外公布自己的物聯網發展計劃。
據各地公布的數據顯示,到2015年,廣州、重慶、浙江、江蘇等地預測的物聯網產業規模分別將達1000億元、1000億元、2000億元和 4000億元。福建省則提出到2012年實現物聯網相關產業產值300億元。重慶也準備設立物聯網產業基地,希望在3年后相關產業年產值將超過500億元。
與很多地方政府以產值指標公布物聯網發展規劃不同,成都去年也對外發布了物聯網具體的投資數字:100億元。
豪言背后有真相。在成都雙流富豪時代小區里,醫療物聯網試點工作正在展開;去年,這座城市已經在食品、交通、城市管理、安全監管、物流等五大領域開始政府主導的物聯網示范應用,基本的應用模式已經建立。
成都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李長虹表示,物聯網產業的意義在于它的產業鏈條很長,比如軟件、設備制造、內容提供等方面,能很好的帶來相關產業的投資。但并非所有地方都適合建立物聯網產業基地,良好的通訊條件基礎、互聯網基礎以及數據儲備中心基礎、應用服務內容基礎都不可或缺。
據調查,成都的思路與各地陸續開展的物聯網應用基本相似,即希望通過應用牽引產業持續發展、以政府主導的模式開展實踐應用。北京清遠華程科技公司首席運營官陳海瀅認為,政府無須過分追求投資回報,且可承受較高成本,對實施行業導入有積極作用。
在平臺架構上,成都采用的是“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的模式,應用子集是指各個領域的應用內容,兼顧了各行業不同特點的需求。國家傳感器標準工作組組長劉海濤曾透露,這一產業架構已被國際標準化組織全面采納,也成為國際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體系架構。
然而,隨著物聯網應用的陸續推進,一些難題也開始顯現:在物聯網的三層架構(感知層、傳輸層、應用層)中,倘若地方政府都只是熱衷吸引上游投資,應用僅停留在示范階段,顯然難以推動市場的培育、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和標準化以及可行的商業模式。
我們知道,物聯網真正面對的主要是行業/企業市場,行業市場的標準化和壁壘性注定了物聯網市場需要經過一個艱難而漫長的發展過程,任何企業在其中要想做到規模可復制均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耐心。
易觀國際分析師王長留認為:現在我國物聯網產業還處在探索起步階段,起碼還需要5年的時間,才能逐步看到物聯網產業在普通老百姓生活中應用,而現在國內很多地方的投資計劃最終能否成為很好的物聯網基地,所提出的產值規模能否最終實現,現在還不好判斷,需要經過大浪淘沙般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