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雙流富豪時代小區里,一臺高約2米、寬1米的感知健康艙靜靜擺放著。小區居民只要花5元錢,將二代身份證放在感應區。顯示屏上會自動形成個人電子病歷,包括體重、身高、血壓、血糖、脈搏、體溫、心電等數據。
這些信息被感知傳感系統采集后,實時傳輸至后端呼叫中心。另一端則有全科醫生在呼叫中心坐診,倘若診斷出病情嚴重,呼叫中心還可以幫助聯系對口醫院,預約醫生。
這是成都正在醫療領域進行的物聯網試點。從去年以來,這座城市還在食品、交通、城市管理、安全監管、物流等五大領域開始政府主導的示范應用。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在將近一年努力后,成都物聯網基本的應用模式已經建立起來,但同時也開始面臨市場培育、商業模式形成以及應用內容缺乏等挑戰。
政府主導應用
感知健康艙的運營方是成都天下物聯網連鎖診所公司(下稱:物聯網診所),其隸屬于成都物聯網技術研究院。后者成立于2009年,是當地的全資國有公司。
物聯網診所業務部部長朱靜臨透露,目前共有11大項、29個小項檢查項目,目的是借助物聯網技術,將體檢功能、遠程問診、電子處方逐步轉移至居民身邊,在探索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同時,還可以監測局部地區重大傳染病流行情況。
“最終與醫藥形成的格局是小便利店和大超市。”朱靜臨說。從去年10月底開始,這類健康艙已經投放20多臺。她透露,健康艙的成本在30萬-40萬元/臺,在成都布點300多臺后才有可能實現財務平衡。
相比醫療領域,食品安全的物聯網應用起步更早。
“現在成都市生豬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基本建成,從今年開始增加了蔬菜類溯源試點。”成都雙流商務局一位人士告訴記者。
具體做法是,以生豬為例,在屠宰場就會綁定RFID芯片,從上游到下游的批發、農貿市場、超市環節,所有信息包括產地、檢驗檢疫、買家賣家身份都被囊括其中,然后上傳至成都市統一的溯源平臺。
到了農貿市場、超市銷售給消費者這一環節,由于原先的RFID芯片無法繼續使用,就利用溯源電子臺稱,它將會獲得RFID芯片內的數據信息。通過溯源電子臺稱打印多張小票,消費者憑小票就可以查到各種產品信息。
“這只是產品追溯體系,另外對于購買者,尤其是餐飲企業、單位食堂等,還會要求其使用身份識別卡來購買。”上述商務局人士說。
該人士認為,從兩個方面采集身份信息追溯,首先是加大監管力度,提高各環節的食品安全意識;其次一旦發生食品問題,可以根據身份信息控制問題擴散。
事實上,從去年以來,成都還在水務、交通、城市管理、安全監管、物流等方面開始示范應用試點。以水務為例,成都在今年3月初啟動了智能水務示范項目工程,項目總投資677萬元,內容包括源水水質、過程水等監測、管網監控等。
成都市委常委劉超還透露,成都高新技術物聯網組織已經開展了20余項物聯網應用工程的總體研究和方案設計。
成都的思路與各地陸續開展的物聯網應用基本相似,即希望通過應用牽引產業持續發展,在具體應用中,又以政府主導的模式為主。
“對于政府、科研單位而言,能承受較高成本,并且無須像資本追求投資回報,因此前期由這些來實施行業導入也有積極作用。”北京清遠華程科技公司首席運營官陳海瀅評價說。
在平臺架構上,成都采用的是“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的模式,應用子集是指各個領域的應用內容,兼顧了各行業不同特點的需求。國家傳感器標準工作組組長劉海濤前不久在成都透露,這一產業架構已被國際標準化組織全面采納,也成為國際物聯網產業發展的體系架構。
規模化難點
隨著物聯網應用陸續推進,一些難題也開始擺在各地政府面前。
首先是市場培育難題。以生豬追溯體系為例,業內人士普遍反映,由于物聯網的技術性強,很多零售商家并不懂操作方法,進而降低了參與熱情。此外,類似在流通領域,參與者非常多,但規模化企業并不多,所以推廣起來會比較難。
陳海瀅認為,作為新技術應用,物聯網的推廣肯定容易受限制,尤其是應用的行業鏈條比較長,僅靠打通其中某些環節的難度還是很大。
上述商務局人士則表示,這就需要依靠行政力量推行,成都的做法是將應用物聯網作為市場準入的條件來要求。在成本方面,主要包括軟件系統開發、硬件設備采購以及日常的運
營費用,前兩項均由政府投入。“現在芯片價格已經下降至0.8元/片左右,商家也能承受這一成本。”他說。
其次,成都物聯網產業發展聯盟秘書長李俊華認為,新商業模式的形成也是物聯網規模化應用的難點。
對于這一點,朱靜臨所在的物聯網診所深有感觸。目前,其主要沿著兩類模式在推進。一是政府推廣模式,由政府采購感知艙,然后將其設立在社區、村級衛生站,這種做法的目的是取代體檢部門,從而形成新的醫療營運模式;二是商業化模式,由市場買單,也就是投放在機場、小區、車站等人口密集地方,通過廉價的體檢服務吸引人流,進而實現從廣告、售藥帶來利潤。
“我們還在試運營階段,也在努力探索可行的商業模式。”朱靜臨表示。
不過,要實現新的商業模式,最為重要的就是能否形成適合市場需求的應用內容。陳海瀅認為,目前的行業應用層次還是比較低,“對于物聯網企業而言,要想市場自愿掏錢買單,形成業態的內生性增長,就得注重研發雪中送炭而不是錦上添花的應用內容”。
以感知艙項目為例,成都雙流衛生系統一官員表示,目前無創檢測項目還很少,除了要提高無創項目檢測的準確性外,還必須增加適合需求的應用內容。
記者了解到,成都物聯網技術研究院正在尋求多方合作,例如正與IBM合作建立影像圖片會診中心,這一項目將由IBM提供相應的軟件技術服務。
此外,上述商務局人士也表示,目前食品溯源平臺主要的職能是監管,未來發展方向應該往市場服務轉變,比如形成電子交易平臺、供銷信息的統計分析平臺等。
扶持方式之考
工信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集成電路處處長孫加興前不久在成都參加物聯網峰會時表示,國內目前有300多個應用示范的項目,其中真正市場化驅動應用還是很少,這也是未來物聯網產業發展的問題。
近兩年,在各地跑馬圈地般將大量資金投入物聯網上游領域后,倘若下游應用無法及時跟上,所形成的產能將難以消化。
陳海瀅認為,就是要防止各地的應用僅限于示范項目,而不繼續往前探索。物聯網包括三層架構:感知層、傳輸層、應用層。倘若地方政府都只是熱衷吸引上游投資,應用僅停留在示范階段,顯然難以推動市場的培育、核心關鍵技術的突破和標準化以及可行的商業模式。
李俊華認為,以成都為例,除了示范應用,下一步還要過渡到在局部地區多行業實現規模化應用,同時實現應用技術的標準化。
此外,政府的角色職能也要相應轉變。“例如投資1000萬元做示范項目,每個項目的分配資金也才300多萬元,可能受益的企業也才3-5家。”陳海瀅認為,可以借鑒當年的計算機和軟件行業發展的經驗,在做完示范項目后,下一步應該從財政、稅務、人才等角度來做好軟環境建設,以補貼企業的方式帶動社會資金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