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道路運輸業將大力打造城鄉客運一體化,道路運輸作為“車聯網”落地的突破口,將帶動整個智能交通產業鏈的發展,包括新能源客車廠商、系統軟件提供商、地理信息服務商在內的整個產業鏈都將受到拉動。智能交通系統在諸多方面有著積極的社會經濟效應,且受到政策持續扶持。易華錄、億陽信通、安凱客車、建發股份、中儲股份等企業有望從中受益。
15日,交通運輸部發布《道路運輸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其中明確提出,要實施與鐵路快客系統差異化發展戰略,不斷拓展突出自身比較優勢的客運服務。
“十二五”道路運輸業將大力打造城鄉客運一體化,道路運輸作為“車聯網”落地的突破口,將帶動整個智能交通產業鏈的發展。
《規劃綱要》提出的有關衛星定位系統安裝率的具體要求,將首先帶動衛星導航系統以及安防監控等硬件設備提供商的發展。道路運輸是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民生的重要部分,將成為“車聯網”建設的突破口,其建設經驗對于相關技術應用到商用車等領域,并帶動整個智能交通產業鏈的發展具有示范作用。
智能交通系統在緩解交通堵塞、減少空氣污染、降低物流成本、減少交通事故等方面有著積極的社會經濟效應。
智能交通成為提高交通效率的重要手段,已經在一線城市和國外發揮巨大作用土地資源有限導致了基礎道路設施供給有限,,一方面,依靠限購令、收費等抑制需求的方式僅僅是治標不治本,因此提高道路使用效率成為解決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經測算,采用智能交通技術提高道路管理水平后,每年僅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就可減少30%以上,能提高交通工具的使用效率提高50%以上。
80年代后期,我國開始了ITS基礎性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包括優化道路交通管理、交通信號采集、駕駛員考試系統、車輛動態識別等;90年代開始建設交通控制中心或交通指揮中心,并開展了駕駛員信號系統、城市交通管理的誘導技術等方面研究。目前我國己經建立并且開始應用的智能運輸系統包括交警管理部門、道路管理部門、出租車管理部門等10方面內容。
近年來,我國的ITS研究、開發及應用都取得了顯著成果,例如上海城市交通各部門在應用ITS高科技技術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各部門根據自身的特點;研究開發了許多科技成果用于交通領域中,如道路交通流量的實時自動采集技術、交通管理的SCATS系統;高速公路聯網收費系統,以及公共交通的智能管理系統等,都為交通規劃在ITS技術方面的全面應用奠定了基礎。
智能交通是現代交通體系的發展趨勢。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充分獲取道路交通信息并有效地提供給交通管理者和出行者,已經被證明能夠大大提高日常出行的可靠性和效率。
目前智能交通已經走入了人們的生活。在大城市,人們每天都會經過計算機控制的紅綠燈;在北京和上海的大街上,通過設置在路邊的大型屏幕可以看到一部分道路的擁堵狀況;乘坐公交,可以使用公交IC卡,還能獲得票價優惠;在目前國內很多城市及地區的高速公路上,都可以使用不停車收費系統快速通過收費站。這些都是智能交通給人們帶來的快捷、人性化的生活方式。
隨著我國交通的進一步發展,智能交通增長潛力將逐漸顯現。
2008年中國公路智能交通市場規模超過220億,業內人士預計未來5年仍將以25%的年增長率高速增長。
2011年一季度,我國智能交通項目數量825個,市場規模76億元。其中城市智能交通市場項目數量621個,市場規模23。5億元,同比增長32。8%,高出2010年平均增長率一倍。以區域發展情況看,北京、上海、廣州等經濟發達城市的智能交通建設已經初具規模,而中西部地區主要還集中在高速公路收費系統,城市內部的智能交通系統有待于繼續建設和完善。
智能交通受到政策持續扶持,“十二五”期間智慧城市建設加速將帶動城市智能交通系統迅猛發展。
近期《交通運輸信息化“十二五”規劃》出臺,極大推動了全國城市智能交通建設。截至2011年5月份,中國的一級城市百分之百提出了“智慧城市”的詳細規劃;有80%以上的二級城市也明確提出了建設“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地對智能交通的投資力度逐步加大。
大量的現代化大型綜合客運樞紐建成,將刺激交通系統監控和管理軟件、以及地理信息服務的需求,系統軟件提供商、地理信息服務商等將獲益匪淺。
按照規劃目標,地級市至少擁有1個一級客運站,縣及縣級市基本擁有1個二級客運站。“十二五”期間還要建設與鐵路銜接的綜合客運樞紐約100個,其中,在36個中心城市重點打造約40個集公路、鐵路、軌道交通、城市公交、出租車等多種方式于一體的現代化大型綜合客運樞紐。
“十二五”期間,交通運輸,特別是道路運輸將面臨良好的發展空間。同時,規劃中重點提到了發展綠色道路運輸,行業節能減排的任務,這也將促進新能源汽車未來的發展。
按照城市公交的政策、標準推進農村客運發展,“十二五”期間,國家公路運輸樞紐貨運站場建成率達到40%,重型、專用、廂式貨車所占比重分別達到25%、10%和25%。另外,“十二五”期間,全國營運貨車實載率達到60%。牽引車與掛車比例達到1:2,甩掛運輸完成的周轉量在道路貨運中的比重達到12%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