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將物聯網作為新興產業發展重點之一,不少一、二線城市在建設或籌建物聯網產業園。業內預計,到2015年產業規模將突破5000億元。
我國已站在國際物聯網競爭制高點上
“別看我們國家在世界第一次和第二次信息浪潮中滯后于發達國家,在以物聯網為代表的第三次信息浪潮中,我們可以自豪地說我國目前已站在國際物聯網競爭制高點上。”國家973計劃物聯網首席科學家、無錫物聯網產業研究院院長劉海濤說。
在多數人看來,物聯網就是“傳感器+網絡傳輸+中心處理”,即互聯網將眾多的傳感器連接起來。對這種認識,劉海濤說:“如果這樣簡單的話,那等于一個國家所有成員的活動聯系,都要由國家元首發布指令來指揮,別說云計算不夠用,就是宇宙計算也解決不了。”
比如,如果在房間里面布設了感知消防物聯網,當房間的一個角落著火的時候,物聯網就會馬上感知到火苗在哪里,火勢有多大,然后定向定量噴淋把明火撲滅,而房間其它角落的高檔設備和大面積地板也就被保護下來了。如果像人們說的“傳感器+互聯網”,那么結果很可能就是發現了火苗然后用水將房間內澆成一片汪洋。“物聯網的核心就是社會化的感知體系。”劉海濤說。
物聯網在多數人眼里似乎只是一個概念,事實上,已經有應用項目投入使用了。無錫直湖港大橋如今因物聯網的存在成為一座“感知橋梁”,因為在橋梁拱形吊索及斷面地段等重要部位,安裝有50多個傳感器,一旦因突發事件造成橋梁結構受力異常,傳感器就會根據預設的指標發出橙色或紅色預警,并將傳感數據傳輸給“感知中心”。管養單位通過實時數據分析,評判橋梁健康狀況,從而提前介入橋梁“病灶”。
產業前景和市場“錢景”都十分廣闊
盡管物聯網尚是一個新興產業,但作為一項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途徑、推進和諧社會建設的新生動力以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選擇,其產業前景和市場“錢景”都顯得十分廣闊。
上海物聯網產業自2010年全面啟動以來,已率先步入千億級城市行列。據介紹,目前上海物聯網產業企業超過300家,在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公共管理領域,已建成一批廣覆蓋、高效率、智能化的物聯網應用系統。與此同時在重慶,不僅有中國移動物聯網基地、中國物聯網基地和產業發展聯盟紛紛落戶,還有8個物聯網項目獲得2011年國家物聯網專項資金支持1400萬元。福建省則提出到2012年全省物聯網相關產業產值將達到300億元以上。
目前,國內已初步形成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區等四大區域集聚發展的總體產業空間格局,其中長三角地區作為我國物聯網技術和應用的起源地,產業規模位列四大區域之首。未來還將有更多的二、三線城市紛紛投身物聯網產業發展。
目前國內物聯網產業呈現出電信運營商、高校、科研機構、傳感器企業、系統集成、應用軟件開發等環節迅速聚合聯動之勢,物聯網產業鏈條已經初步形成。隨著產業規模的不斷壯大以及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產業鏈之間的分工與整合將隨之進行,區域之間的分工協作格局也將進一步顯現。飛象網總裁項立剛說:“物聯網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無疑具有很大的發展機會,但它從起步、成長到形成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尚需一個長期的培育過程。從目前來看,感知層面的技術、網絡設備企業將提前分享市場增長收益。”
28個省市將物聯網作為發展重點,目前出現過熱苗頭
近兩年間,國內眾多地方都在致力進軍物聯網領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將物聯網作為新興產業發展重點之一,以致出現物聯網過熱苗頭。
對此,劉海濤坦言是“喜憂參半”:喜的是各地都在進行戰略布局,憂的是有的省份比較盲目,而且大多數項目是政府“埋單”。“目前物聯網成了大籮筐,啥都往里裝。”劉海濤認為,這樣的無序發展成為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應該抓核心抓關鍵,充分尊重物聯網技術和產業發展規律,特別是按照已被國際標準所接受的“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的架構打造物聯網的產業價值鏈,推動產業集群的誕生,把“占領”制高點演變成“站穩”制高點。
據相關報告預計,未來5年全球物聯網產業市場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2015年將接近350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接近25%。保守預計,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將實現5000多億元的規模,年均增長率達11%左右。受益于從國家層面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推進,物聯網將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醫療護理、食品溯源、平安家居等,為百姓生活帶來便利。“從2011年—2015年市場容積變化趨勢來看,射頻識別技術、智能芯片將成為物聯網產業中重點發展的細分行業,這一部分也是上市的重點領域。”季秦川說,資本市場未來將至少存在50—60家物聯網上市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