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0月由新華社發布的《2009-2010中國物聯網年度發展報告》中稱,2009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市場規模達1716億元;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整體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30%,市場前景將遠遠超過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市場。
如此廣闊的前景,讓眾多地方政府對物聯網艷羨不已,于是各地都陸續出臺了一系列關于扶持物聯網發展的相關政策。今年初,青島市出臺物聯網應用和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11-2015),提出:到2015年,全市物聯網技術研發及產業的部分領域走在全國前列,形成“點線面”的多層次應用格局,同時打造國家級物聯網示范應用基地和物聯網終端產品制造基地。
然而,處于政策高地中的物聯網,卻面臨人才缺失的巨大壓力。據測算,物聯網的產業規模比互聯網產業大20倍以上,而物聯網技術領域需要的人才每年也將在百萬人的量級。如此龐大的人才培養壓力,意味著這將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
可發展物聯網帶來的效益卻往往讓人們忽略了其人才缺失背后的危險,無錫泛太科技有限公司CEO楊恒接收采訪時表示:“青島背靠山東半島,具有極強的港口產業優勢,這是其發展物聯網產業得天獨厚的優勢。但如果核心人才不能聚集,就將使產業面臨走空的危險,讓產業對其失去興趣。”
人才培養面臨“三無”現實
專家認為,雖然近幾年高校物聯網專業培養計劃剛剛開始,但在交通、物流等學科內開設課程已接近成熟。現有專業培養雖然可支持物聯網應用開發,但拉動力有限。應鼓勵物聯網的學科交叉培養,以彌補人才單方面知識結構的不足。
從去年3月教育部號召高校設立物聯網專業學科開始,全國已有近700所高等院校向教育部提交了增設物聯網相關專業的申請,目前已經有67所本科院校建立了“物聯網工程”或“傳感網技術”等專業。
然而,高校物聯網專業的設置上卻面臨著一個“三無”的現實:師資、設備、教材。首先,師資需要“從零開始”有著現實的原因:物聯網是典型的交叉學科,涉及到電子專業、計算機專業、測控專業、通信專業等多方面專業知識,以往高校中專精于此的科研人才較少。交叉學科教育的要點是少而精,而隨著物聯網專業被高校、社會持續“熱炒”,師資匱乏可能成為長期現象,這又將反過來制約物聯網專業的發展。
其次是設備因素。物聯網硬件幾乎也是從零開始。物聯網研究中的核心部件RFID,目前國內只有清華、上海交大等三四所高校具備,其他30多所高校都要從外引進,而且這些設備都價值不菲,每個高校購置時,都得反復掂量一下這筆錢花得值不值。
第三個因素是教材,情況同樣不容樂觀:目前物聯網的教材鳳毛麟角,選擇的余地非常小。國內第一本物聯網教材——《物聯網與產品電子代碼(EPG)》,2010年1月份才剛剛出版,還有待教學實踐的檢驗。
校企合作是可行之道
怎樣才能又好又快地吸引物聯網人才呢?某物聯網公司經理認為,可以進行校企合作,為相關專業提供培訓、實踐機會,讓每個加入物聯網人都能看到物聯網的發展潛力、認識到未來在物聯網界的地位。核心問題就是:“企業應該唱主角”。
8月5日,由教育部批復的山東區“全國物聯網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實訓基地”和“全國農村信息化專業人才實訓基地”正式落戶青島職業技術學院。這在青島無異是炸響了一個重磅炸彈——當普通高校還在為專業設置、師資等難題而苦苦糾結時,高職學校卻邁出了物聯網人才培養的第一步。
在基地揭牌儀式上,青島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物聯網工作專家委員會,25名委員中企業委員占到了16位,委員之一的青島海爾軟件有限公司業務部經理張磊告訴記者:“我們與青職院合作建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人才培訓中心,讓學生理解物聯網技術,并將技術應用到實踐中,讓骨干教師年休輪流到企業學習,把項目切割成符合企業實踐生產要求的多個模塊。”
“打造一個平臺”是企業委員們對這次基地落戶青職院的一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