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1995年,比爾·蓋茨提出了物聯網概念,其后物聯網被定義和較為普遍的理解是各種信息傳感設備,如射頻識別(RFID)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種種裝置與互聯網結合起來而形成的一個巨大網絡。通過裝置在各類物體上的電子標簽(RFID)、傳感器、二維碼等,經過接口與無線網絡相連,從而給物體賦予智能,可以實現人與物體的溝通和對話,也可以實現物體與物體互相間的溝通和對話,即通過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以建立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龐大網絡系統。
IBM前首席執行官郭士納提出一個重要的觀點:計算模式每隔15年發生一次變革。每一次這樣的技術變革都引起企業間、產業間甚至國家間競爭格局的重大動蕩和變化,而互聯網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戰略所催熟。從互聯網開始到1998年出現瀏覽器上網和電子郵件,到2006年發展了商務在線、網絡銀行、政務在線、在線點播、在線支付,到物體定位、目標跟蹤、環境感知、智能家居、虛擬現實、智能計算,直到2010年以后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物聯網的特征是全面感知、可靠傳輸和智能處理。物聯網是各種感知技術的廣泛應用,是一種建立在互聯網上的泛化網絡,它通過各種有線和無線網絡與互聯網融合,將物體的信息實時準確地傳遞出去。物聯網不僅僅提供了傳感器的連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處理能力,能夠對物體實施智能控制,還通過傳感器和智能處理的結合,利用云計算、模式識別等各種智能技術,擴充其應用領域。
2物聯網的理論模型、體系構架、物聯網編碼系統應用標準現狀
2.1物聯網的理論模型
圖1為物聯網理論模型
2.2物聯網的體系構架
編碼層、信息采集層、網絡層、應用層。編碼層是物聯網的基石,是物聯網信息交換內容的核心和關鍵字,編碼是物品、設備、地點、屬性等數字化名稱。信息采集層是通過包括條碼、射頻識別、無線傳感器、藍牙等在內的自動識別與近場通信技術獲取物品編碼信息的過程。網絡層是進行信息交換的通訊網絡,包括Internet、WIFI網以及無線通信網絡等網絡。應用層是構建在物聯網技術架構至上的應用系統,包括商業貿易、物流、農業、軍事等不同的應用系統。
2.3物聯網編碼系統應用標準現狀
物聯網概念一經提出,立即受到各國政府、企業和學術界的重視,在需求和研發的相互推動下,迅速熱遍全球。目前國際上對物聯網的研究逐漸明朗起來,最典型的解決方案有歐美的EPC(數據結構標準)系統和日本的UID系統。
EPC系統是一個先進的、綜合性的和復雜的系統。它由EPC編碼體系、RFID系統及信息網絡系統三個部分組成,主要包括六個方面:EPC編碼、EPC標簽、讀寫器、EPC中間件、與對象名稱解析服務(ONS)和EPC信息服務(EPCIS)。
國際上目前還沒有統一的RFID編碼規則。日本支持的UID(UniversalIdentification,泛在識別)標準和歐美支持的EPC(ElectronicProductCode,電子產品碼)標準是當今影響力最大的兩大標準,我國的RFID標準還未形成。EPC編碼有通用標識(GID),也有基于現有全球唯一的編碼體系EAN/UCC的標識(SGTIN、SSCC、SGLN、GRAI、GIAI)。這類標識又分為96位和64位兩種。
3.物聯網核心技術RFID、系統組成、工作原理、應用領域及應用前景
3.1RFID定義。
RFID(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即射頻識別技術,俗稱電子標簽,通過射頻信號自動識別目標對象,并對其信息進行標志、登記、儲存和管理。
3.2RFID系統組成
電子標簽:由芯片和標簽天線或線圈組成,通過電感耦合或電磁反射原理與讀寫器進行通信;讀寫器:讀取(在讀寫卡中還可以寫入)標簽信息的設備;天線:可以內置在讀寫器中,也可以通過同軸電纜與讀寫器天線接口相連。
3.3物聯網核心技術RFID的工作原理
發送信號→接受信號和整理→處理信息→返回出錯信息(若經判斷其對應密碼和權限不符,則返回出錯信息)。
3.4物聯網核心技術RFID的應用領域
應用于下列領域,包括:物流、零售、制造業、服裝業、醫療、身份識別、防偽、資產刮泥、交通、食品、動物識別、圖書館、汽車、航空、軍事等。
3.5物聯網核心技術RFID的應用前景。
監控(M)、定位和跟蹤(T)、面向環境感知和智能計算(U)。
4物聯網技術在國儲棉入庫公證檢驗水分、重量檢測系統建設思路探討
4.1國儲棉入庫公證檢驗水分、重量檢測現狀
見《2011年度國儲棉入庫公證檢驗實施辦法》中的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第十九條中關于毛重、皮重、回潮率、含雜率檢測,并要求同批次回潮率檢驗與重量檢驗應當同步進行;交儲棉包信息采用電子掃描設備逐批、逐包核對,經電子掃描無儀器化公證檢驗結果或檢驗結果不合格的棉包剔除處理;質量抽查項目包括品級、長度、馬克隆、異性纖維等。試想如果引用物聯網技術,從編碼層、信息采集層、網絡層、應用層,用物聯網核心技術RFID核心技術工作原理發送信號→接受信號和整理→處理信息→返回出錯信息(若經判斷其對應密碼和權限不符,則返回出錯信息)等,作為管理部門可以隨時都能得到現場檢測的相關信息,這將大大提高了國儲棉公檢的質量及監督有效性。
4.2物聯網技術在國儲棉入庫公證檢驗重量及水分等項目檢測系統建設構想
檢測系統模型建設構想
4.3淺析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國儲棉公證檢驗中的作用
棉花現場重量、水分測定監管應是物聯網應用的重點方向。棉花現場重量、水分測定結果作為與企業和國家利益最為密切相關的內容,直接關系企業利益和國家財產以及關系經濟發展大局、社會和諧穩定。隨著近幾年棉花現場中重量、水分測定被公眾的關注度不斷提升,確保棉花現場重量、水分測定管理到位成為從事棉花公檢機構的重點工作。
設想通過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棉花現場重量、水分測定監管過程中,能夠使相關職能部門及時有效的查詢棉包的基本信息,以確保國儲棉花入庫工作的有效監管,同時也為存在問題進行追溯預警提供數據基礎。隨著物聯網技術應用于棉花現場重量、水分測定監察、監測系統,對其運行動態監控、智能研判、以及突發事件現場感知和快速反應,這將進一步提高有效監管工作的實時化、精細化、智能化水平。也使監管部門能夠在第一時間獲得第一現場的精準數據,大幅提高監管的效率,同時,還能向棉花現場重量、水分測定儀的設計、生產、使用、維保、第三方檢驗等用戶提供信息服務,使有關各方都受益。
因此物聯網技術在創新監管模式、突破監管瓶頸,落實單位主體責任,實現棉花現場重量、水分檢測動態監管、風險管理及應急預警中將成為重要抓手,確保國家財產少受損失和維護企業的利益。
5結論
(1)隨著物聯網技術在各行各業的應用開展,以及國家政府的主導和相關法規政策上的扶助,物聯網技術將不斷發展成熟,“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物聯網由起步發展進入規模發展的階段,機遇與挑戰并存。
(2)由于創新驅動日益明顯,物聯網是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自主創新突破的重點方向,蘊含著巨大的創新空間,我們相信物聯網技術在國儲棉入庫現場重量、水分檢測等相關項目工作中將得到應用,改進現行數據實時傳輸、監控、管理、反饋等情況,物聯網技術也定會在該方面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使我們的國儲棉入庫檢驗工作和管理工作日趨完善,從而提升棉花公證檢驗部門、質監部門質量監管水平,服務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3)建議:國儲棉入庫(棉花公證檢驗)物聯網是一個大工程,需要政府主導、行業推進。第一、物聯網技術在棉花公證檢驗行業的應用將是一個漸進過程,初期需要政府引導和投入。一是可以強制一部分企業實施,可追溯,等市場條件逐漸成熟,再逐漸過渡為市場化運作;二是依托優勢企業,選擇條件比較成熟的地區和企業進行試點,再逐步推廣到更多的地區和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示范效應。
參考文獻:
[1]電子文獻——張應福。題:物聯網技術及其應用[OL].出版地:中國電信四川公司,出版年(2009年12月)[2012年2月12日].
[2]電子文獻——吳仲城。題:農業物聯網關鍵技術及其在農產品質量追溯系統中應用[OL].出版地:廣西農科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網》農業農村信息化廣西農業科學院,出版年(2011年01月05日)[2012年2月12日].
[3]電子文獻——楊丁。題:農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精細農業解決方案[OL].出版地:百度文庫>專業文獻>農業北京中能普瑞技術有限公司,出版年(2010年5月31日)[2012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