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餐飲單位食品安全監督結果優、良、差的比例分別為22%、69%和9%與此對應,不同飯店分別掛上了綠色的 “笑臉”、黃色的“平臉”和紅色的“哭臉”三種卡通形象,讓人一目了然。市食藥監局這一全國首創的餐飲單位監督結果公示法,讓監管數據變得生動。而這只是上海探索食品安全監管成效的案例之一。在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今天開幕之際,上海在全國率先公布十大食品安全監管案例和十個入圍案例,再次強調對標準、制度、方法、技術上的安全監管“縫隙”說不。
食品安全“五個最嚴”中,“最嚴的準入”為先,然而一些食品領域欠缺相應的準入標準和制度。上海十大食品安全監管案例之首,即是在全國率先推出《食品安全法》后的首部地方實施辦法,對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等涉及多環節、跨部門監管的問題進行梳理和明確,市區兩級食品安全委員會也隨之建立,作坊攤販從原料采購到銷售的每個環節,都有監管部門“對號入座”.
監管部門開始主動跨前一步,填補食品安全監管的“縫隙”.在市食安辦協調下,市公安局同多部門建立情況通報、聯合執法、快速檢測等協作機制。質監部門提高行業準入門檻,倒逼生產企業提高安全控制能級,半年內注銷563張食品生產許可證,關停、逼退達不到要求的食品生產企業331家。工商部門則引導全市822戶散裝油經營戶主動調整業態,目前全市散裝油銷售已基本杜絕。
食品工業和消費方式在發展,技術跟不上,監管和對象之間也會產生“縫隙”.曾經的豬肉“身世”就是一個謎。借助物聯網技術,上海愛森肉食品公司出品的生豬都戴上了 “智能耳標”,在此基礎上,本市已初步建立了生豬產品追溯系統,通過電子秤上打印的電子標簽,就能查詢一頭豬從生產、疫病防控、出欄、屠宰、檢疫,到分割、銷售、上餐桌的“來龍去脈”.
據市食安辦介紹,相同的追溯體系年內將陸續“復制”到蔬菜、牛羊肉、水產、大米等領域。三年內,水果、南北貨等主要農副產品也有望加入可追溯“大軍”.
上海市已初步建立生豬追溯系統
責任編輯:qzhao | 2012-06-11 09:53:33 本文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