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文字字數之限,本文不可能對關于數字城市、無線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各種定義作詳盡的討論。作者希望能夠以一種通俗的方式來說明三者的內涵及其相互的關系。
一、數字城市、無線城市和智慧城市的發展歷史
以北京為例,國務院最早批準建設“數字北京”。當時在全球也正流行“數字xx”,如“數字日本”、“數字首爾”、“數字臺灣”等。這一浪潮主要基于信息基礎設施即信息高速公路的發展和應用。從政府層面要實現辦公無紙化、自動化、網絡化;同時自然、社會、文化等領域也要實現信息化、數字化。通過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網絡、終端、軟件)實現政府、企業、市民基于數字信息的連接和服務。
到了2002年,從美國興起建設無線城市,北京市也從2006年底開始規劃無線城市建設。無線城市中的發展主要分為兩個階段:無線城市V1.0和無線城市V2.0。初期,國內的無線城市建設實際上是由新型運營商(如中電華通等)在實施。然而,美國則是采用了非電信運營商的企業(如Intel,google等)與政府合作的模式,并利用WIFI技術在城市實現寬帶無線通信,我國現在稱其為“無線城市V1.0“。實際上V1.0在國內外并未成功,目前,我國以及國外的一些國家都在轉向”無線城市V2.0“,即在政府指導下由電信運營商利用已有的2G/3G的無線通信技術加上WIFI實現城市的無線寬帶。這一階段把無線城市、寬帶移動通信和互聯網結合在一起,并且特別強調了新業務及各種服務。人們從實踐中發現各種應用的發展前景廣闊,”智能化“成為無線城市在新階段的重要發展方向。
無線城市包括了“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電力”……甚至把物聯網,云計算這些最新的技術也包括在“無線城市”之中。當然互聯網應用和服務也融合在無線城市之中。
到了2010年,國際上掀起“IBM.html' target='_blank'>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XX”的高潮。在我國,不少城市為了建設“智慧城市”,專門設立了智慧城市辦公室,主要負責政府各部門和城市各行業的“智慧型“規劃發展。北京市也從2011年明確指出建設”智慧北京“(以前曾提出”智能北京“),并編制了《智能北京行動綱要》,其它很多城市也都把建設“智慧城市”作為十二五規劃的重要部分。現在全國大中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慶、武漢、成都、廣州、蘇州、杭州、蕪湖、廈門等等,均提出了“智慧城市“的發展規劃。比如,我國的臺灣則提出了“智慧臺灣”;廣東提出了“無線城市,智慧廣東”;還有“智慧福建”……由此可見,全國大中小城市直奔“智慧城市”的潮流,洶涌澎湃,勢不可擋。
二、要踏踏實實的建設“智慧城市”
可以相信,2012年我國將達到建設“智慧城市”的高潮。應該說這是一件好事,但要做好這件事并不容易,特別需要注意“不要急于求成”, “不要求其名,不求其實”。
作者理解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長期的、艱苦的、全社會性的任務。從技術角度看,智慧城市所囊括的各個系統(信息通信、交通運輸、醫療保健衛生、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房地產、公共服務、政府管理與服務、商業經濟、民生及環境、文化教育、科研及產業等)都要實現智能化、智慧化,并把這些智慧系統集大成于一體,即形成“系統之系統“,使其成為一個可以智能地指揮各個系統的核心層(即”城市大腦“)。從而,讓整個城市的各部分(包括政府,市民,企業)能夠智慧的協調運轉起來。由此可見,建設這樣一個系統不可能在短短幾年內完成。所以有人說建設智慧城市、智慧地球是人類社會的最高理想和最高境界,它是一個美好而長遠的目標。我們必須一步一步的向這個方向努力,才會在遙遠的未來享受到”智慧地球“提供給人們的幸福美滿生活。
作者認為,要想建設好智慧城市,當前我們建設的數字城市、無線城市的成果一個也不能丟,建設好后兩者是建設前者的基礎。十幾年前,北京市還沒有一副我們自己繪制的高精度數字地圖,在那個時候,建設智慧交通是不可能的事情。今天我們不僅有了平面地圖還有了三維地圖,進而為智慧城市的建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數字城市為人文、社會以及環境提供給了數字資源,并建成了政府、企業和市民的數字化系統,是實現無線城市的重要基礎;無線城市讓數字城市的所有信息“移動”起來為民服務。目前,數字城市和無線城市已經取得或將要取得一定的成果,并將成為建設智慧城市的基礎和不可缺少的內容。但是,千萬不要為了快上“智慧城市”而把數字城市和無線城市的成果忘記或丟棄。
我們也應看到在無線城市的建設中已經提出了若干“智慧系統”,但實事求是的說,這些還未達到“智慧”的程度。如下,作者將以兩個實例進行說明。
舉例一:不少城市都在建設“智慧交通”,而實際提供的服務僅僅是路況及相關信息(以語音或圖示的形式),應該說這還遠遠不是“智慧交通”。因為它僅僅是提供了相關信息,而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交通,是需要龐大的數據倉庫和各種智能分析系統的作支撐的。通過將歷史交通實況積累的海量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和優化,可以為行者快速的提供一條從A到B的最優化路徑,而不是像現在這樣由人根據實況去選擇和決定路由。
舉例二:不少城市都在建設“智慧醫療”,有的城市把實現了網上或電話掛號就稱作“智慧醫療”。實際上,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醫療是要建設在“電子醫療系統”“電子醫療檔案”“電子醫療管理和服務平臺”等數字化系統之上,有了上述的基礎性系統的建設,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醫療”。真正做到當一個病人問診的時候,大夫可以立刻看到病人所有的治療史、應用情況以及相關的影像等記錄;同時還可以通過平臺迅速找到給該病人的各種建議治療方案;必要時可以實現即時的網上名醫會診,并通過模擬系統,可以實時監測病人今后的病情發展……,進而給出最佳的治療方案。通過上面列舉的兩個小例子可以看出,一個智慧城市的建設需要成千上萬個這樣的系統才能構成“智慧城市”的內容。
因此,作者建議,我們應該一步一個腳印的把人們最需要的智慧系統一個一個建好,并逐步擴大,不斷改進、發展和集成。相信總有一天人們會全面的享受到智慧城市給人類帶來的各種優質服務!
宋俊德:現任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MIS主席、莫斯科電子工程學院榮譽博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人事部博士后評審專家,國際信息聯合會IFIP TC7中國主席,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通信科技委委員及衛星與無線電咨詢專家,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技術委員會專家,北京通信信息協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計算機學會網絡與數據通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部級重點實驗室北京郵電大學PCN&CAD中心和CTI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北京郵電大學校學位委員會主席和研究生院院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