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移動醫療企業的豐收之年。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移動醫療企業發生的融資案例共計80余起,是2008年~2013年該領域所有融資案例數量總和的近三倍,這些移動醫療企業獲得的融資金額在幾百萬人民幣到幾千萬美元之間。根據艾媒咨詢預測,2017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到125.3億元。雖然目前國內的移動醫療APP已達2000多款,可是其中能夠真正得到市場認可并逐漸找到盈利模式的應用卻是鳳毛麟角。
業內人士坦言,盡管市場資本正在瘋狂地推動著移動醫療行業快速發展,但是移動醫療卻并不是一個“有錢就能任性的行業”。移動醫療的發展已經從淺入口走向重度垂直醫療。到2015年,淺入口移動醫療市場經過廝殺將只剩下四五家巨頭壟斷,而重度垂直移動醫療將在2016年迎來爆發。 現代快報記者 呂珂
使用移動醫療APP,效果的確很贊
中大醫院糖尿病學校護士長韓晶使用一款名為“博醫幫”的APP軟件管理糖尿病人已經有4年多了,可是真正讓她感到使用順手起來,卻是近兩年的事,眼下她利用這款應用程序正在管理著近300位糖尿病患者。
“使用APP程序管理病人,最大的優點是能隨時隨地實現對病人的管理,改變了過去依靠電話或者回醫院復查等回訪形式,對病人的全面檢測非常靈活,而且使得病人對醫生護士的依從性大大提高,對于疾病的監控和治療效果非常好。”韓晶對于通過移動醫療手段來對糖尿病人進行日常管理,以及幫助糖尿病人實現自我管理的強大功能非常認可,與傳統醫療手段相比,醫患雙方的互動性更強,醫治效果的提高非常顯著。
記者了解到,博醫幫的患者只要定期錄入自身的血糖、飲食、運動、用藥等數據,通過數據積累生成一份個人病歷就能反饋給相關醫師。而醫師則根據用戶數據,為其提供個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專業人士解釋,博醫幫在設計上比較充分地照顧了醫患交互,除數據記錄外各模塊均由用戶和醫師共同參與:比如用戶既可以自定義一份生活作息表,也可以收到醫師為你定制的檢測、用藥項目;既可以在知識庫中自主瀏覽,也能看到醫師推送的相關文章。從醫師端看,則在與用戶端對應的交互功能外提供了一套管理工具。醫師可以相對簡單地實現用戶分組、統計報表、個性化教育和提醒等工作。
在健康和醫療類信息在互聯網上更輕松獲得的今天,用戶需要的不僅僅是唾手可得的互聯網資訊,而是和醫生專家進行直接的溝通和交流。而博醫幫的成功正貼合了用戶的這一需求,因此被許多醫護人員點贊“使用效果好”。
開發 除了會玩互聯網,還要更“專業”
根據艾瑞研究報告,目前國內的移動醫療APP已達2000多款,種類繁多。市場資本也在瘋狂地推動著移動醫療行業快速發展,但是移動醫療卻并不是一個“有錢就能任性的行業”。業內人士坦言,尋醫問診才是很多用戶乃至病患最為直接和迫切的需求,現在移動醫療APP多為雛形應用,大多處于早期階段,真正持續的活躍用戶還是較少,產生的真正有用數據以及醫患互動關系都還較弱。
記者了解到,近幾年來南京市各家三甲醫院都非常重視移動醫療的開發和推廣,但是現實是在南京乃至江蘇的醫療系統,能夠得到廣泛應用的卻不多。“一款移動醫療APP的開發過程相對于其推廣來說,還算是簡單的。開發一個產品容易,運營一個產品難,即便有了下載用戶,還得讓這些用戶活躍起來,看上去再美的東西,用起來脫離現實的情況還是很多。”一位三甲醫院的主任醫師表示,很多科技或者醫療公司開發的軟件,由于缺乏與醫患實際使用者之間的溝通,所以即便有不少患者會下載使用,但是粘性低,用戶流失快。
南京一家正在開發一款移動醫療應用APP的投資人告訴記者:移動醫療的設計開發門檻正在不斷提高的,光有錢未必就能那么任性。開發者除了強大的技術和千萬元級別的入門資金支持外,還要與醫療系統的研發團隊以及一線醫護人員不斷地溝通和磨合對接,才能做得更專業,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
這位投資人坦言,移動醫療市場經過兩三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時期。目前明顯出現了兩種投資方向的分化:一種是以全疾病為入口,通過積累大量用戶數,并完善產品功能以加強用戶體驗,獲得更多市場份額。例如春雨醫生、掛號網、丁香園等,這類公司最初的主導公司大多都擁有互聯網背景,因此具有明顯的互聯網思維特征,這一市場預計將在2015年內形成定局,被四五家巨頭壟斷,這類公司深耕市場多年,目前都已經進入C輪投資。另一種則是移動醫療開發的新熱土:重度垂直醫療領域,也就是針對某一類疾病所做的開發應用。這位投資人進一步解釋說,投資開發這一領域,除了要求開發者擅長互聯網思維的玩法外,更加注重的是醫療專業團隊的參與和建設。而國內目前涉足這一領域的開發公司基本上全部都是在醫療行業已經擁有多年的深厚積累。預計重度垂直醫療領域將在2016年迎來爆發,盈利模式也將從全疾病淺入口單一消費模式,變化發展為圍繞某一類疾病產生多場景消費的形勢,從而實現較好的現金流。
盈利 流量轉化與收費是癥結
想象是美好的,回到現實總要面對一些困難。看上去很美的移動醫療究竟如何才能盈利?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如何將流量轉化,并提高用戶的粘性依然是具有挑戰的現實問題。目前移動醫療大部分都是免費應用階段,如何將流量轉化成實實在在的收入是不能回避的問題。
“所有患者管理都是免費的,我們只有在為患者提供個性化的治療方案時才收費,標準為每次6元。但是現實是,只要提到收費,推廣和應用就比較難了,盡管6元并不是多么高的費用。雖然在醫保范圍內也有一項 遠程管理 的收費,就是指通過網絡可以收取每天2.5元的費用,可是按天收費的標準還是會受到患者質疑。而且收費方式要在線下進行,還是會給對患者帶來不便。我們也希望有關部門能想出些辦法,使得網絡問診和移動醫療的收費規范起來。畢竟我們的醫護人員在這方面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除了正常工作,還要花大量的心思為終端的患者及家屬提供咨詢服務,督促他們做好病人的自我管理,不斷充實在這個平臺上的知識問答等。可是作為醫護人員,這樣長期的免費勞動,不知道還能堅持多久。”中大醫院的韓晶護士長對此直言不諱。
業界專家指出,不可否認,移動醫療商業模式還需要不斷探索,“叫好不叫座”是階段性的現象,其中,瓶頸主要是整個醫療服務行業處在市場化的變革初期,大眾的移動醫療消費習慣還需要進行培養。投資開發公司應該鼓勵醫生使用移動互聯網為患者服務,獲得合理收入。移動健康平臺應尋找一些比較合理的商業模式,比如衍生出的藥企、保險等第三方收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