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開始,BAT三巨頭就看好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在醫療健康領域的應用,分別圍繞掛號、支付、藥品,打造自己線上線下的生態體系。
從三巨頭的布局側重點來看,其各有優勢。2014年7月,百度宣布推出“北京健康云”,隨后還推出了dulife穿戴設備、百度健康平臺等產品,百度的優勢主要在于自身大數據的分析能力。阿里巴巴是在2014年5月推出“未來醫院”項目,通過支付寶對醫療機構開放自己的平臺能力,優勢在于支付能力和電商平臺。而騰訊號稱要用“互聯網+”的方式去“連接一切”,醫療行業也不例外,3年花5億美金投5家醫療公司。
“跑馬圈地”的投資邏輯
騰訊在移動醫療領域投入的體量,跟在金融和O2O領域動輒幾億美元投資相比,并不算多。
騰訊投資的醫療健康企業分布廣泛,看似散亂的布局其實符合騰訊在連接人和信息上的超強實力,也符合騰訊的醫療投資邏輯——通過精準醫療信息來連接醫生和患者,而不是顛覆線下醫療實體和利益格局,簡單說就是一種滲透式長遠布局。
這樣做的好處是阻力小、風險小,而且未來網絡成型后可以一舉掌握醫療底層架構;壞處是耗時持久,而且必須廣撒網布局,因為你不知道五年后哪家企業能做成。所以我們會看到騰訊投的公司之間有很多重疊,比如丁香園和醫聯,掛號網和卓健。
風投可能不會這樣投,但對騰訊這樣押賽道的“有錢人”完全不是問題。這里四百味梳理與互聯網醫療關系最密切的五家投資,丁香園、卓健、掛號網、醫聯和好大夫在線。希望從它投資的這些企業里,也能窺探一二。
這五家醫療企業,有2家企業是針對C端用戶,微醫和好大夫;有2家企業是針對醫生端,醫聯和丁香園;只有1家企業是針對醫院端,卓健。從醫療資源的體量來看,醫院端仍占據了絕大部分的份額。
馬化騰的第一筆投資是丁香園,這是針對醫生端的服務。時間是2014年9月初,投資金額是7000萬美元。當時騰訊自身媒體騰訊科技對此次事件的評價是:“此舉意味著騰訊公司正式布局醫療健康領域。”
同樣是布局醫生端的醫聯,獲得了騰訊領投,總金額在4000萬美元。醫聯是醫生社交做得最好的創業企業之一,騰訊投資醫聯,有在醫生社區進行深入布局的意思。
醫聯現已擁有43萬實名認證醫生,每個月大概有13萬的活躍醫生。2017年1月,醫聯與山東省日照市華方中醫醫院開啟醫聯首家全科互聯網醫院,向患者提供在線問診、線下出轉診、面診、手術預約、 在線開藥配送等服務。據悉,創始人王仕銳更是表示,這僅僅是個開始,2017年,還要在四川、重慶、河北、遼寧等省市建立互聯網醫院。互聯網醫院的業務,恰好能讓醫聯的醫生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在患者C端,微醫(掛號網)獲騰訊領投,投資總金額是1065億美元。投資后,為醫院和醫生提供接口,讓醫院/醫生一點接入就可以為掛號網、微信、QQ的億萬用戶提供便捷的就醫服務。而微醫的政府資源也相當富足。之后便是投資好大夫在線,除了其老板王航透露的,未來將發力基于優質醫療服務的商業保險產品外,未來走向還有待觀察。
唯一針對H端(醫院)的企業是卓健,在“互聯網+醫療”的熱潮中慢慢冷靜下來,越來越多的人提醫療+互聯網,而卓健就是一家基于服務醫院的公司。騰訊內部人士透露,大家都去做互聯網醫院,直接做C端,跟傳統醫院開戰。卓健卻是站在傳統醫院一側,給醫院升級賦能,這是個大格局的對沖點。
而卓健最容易被忽視。因為卓健專攻醫院端業務,互聯網行業由于其做得太深入而看不懂,醫療行業由于其互聯網方式的做法也看似懂非懂,所以卓健就這樣踩著國家互聯網+醫療的政策低調前行,殊不知已經布局很深入。
由此,騰訊的整體版圖已經在逐步成型。微醫代表著線上看病的場景、丁香園代表著醫生學術交流的場景、醫聯代表著醫生社交的場景、卓健代表著醫院互聯網化的場景、好大夫將發力醫療保險的場景。
以移動支付為切入點
2016年4月,騰訊與深圳市人社局簽署“城市服務”戰略合作協議,深圳市的醫保用戶通過微信綁定醫保卡,可以在指定醫院就診時一鍵完成醫保及自費金額的在線支付。之后,騰訊再次表示微信端醫保移動支付將逐步擴至國內11省21市,并優先覆蓋三甲公立醫院。
實際在騰訊的醫療版圖中,移動支付只是其中一步,背后還有對大數據的利用,醫患溝通,人工智能等布局。
比如微信智慧醫院,以“公眾號+微信支付”為基礎,結合微信的移動電商入口,用于優化醫生、醫院、患者以及醫療設備之間的連接能力。整個流程包括微信預約掛號,候診提醒;微信導航,診療室和化驗室之間的有效指引;微信支付診間費用,電子報告微信實時送達、離開醫院后的醫囑提醒等。
微信給騰訊帶來了不錯的成績。根據2017年4月騰訊在“2017中國‘互聯網+’數字經濟峰會”上提供的數據顯示,超過3.8萬的醫療機構擁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超過1.1億的用戶在搜索和使用這些公眾號。這其中,60%的服務號提供在線就診以及掛號服務,而35%的服務號則支持微信支付。
但老對頭阿里也步步緊逼。阿里巴巴也發布了自己的“未來醫院”規劃,與騰訊的“智慧醫院”概念如出一轍。去年,支付寶同樣與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共同合作了醫保移動支付項目。
此外,依托保險基因優勢,平安集團的平安付也在加緊和醫院的合作,提供類似的一體化移動就醫服務。
背靠大量的用戶數據,騰訊稱,希望把用戶畫像和醫院的信息,做一些合理的共享和互通,把電子處方、藥品流轉、在線問診等功能,釋放給更多的醫療機構。幫助醫院更好的使用數據,提升患者的服務、醫院的管理、疾病的分析。
然而,深圳人社部門愿意合作的一個前提是醫保支付的所有數據經過加密后才與第三方對接,因此騰訊、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只是打通了支付環節,并無數據沉淀。而醫保移動支付受政策影響較大,未來的政策方向還不是非常明確,包括騰訊在內的三家巨頭在醫保移動支付方面的前途還未可知。
除了患者端,騰訊也在醫院端發力,利用醫療云、大數據等技術為醫院提供內部管理服務。這些服務包括儲存和處理用戶的信息和數據、基于醫院內部管理的辦公平臺、底層整合影像識別、輔助決策AI等產品。
不過這一領域互聯網巨頭之間的爭斗更是硝煙彌漫。以云技術為例,去年10月,阿里云將中國區云產品全線下調價格,核心云產品最高降幅50%。緊接著12月份,阿里云又宣布新用戶華南區云服務器優惠至7折,中國各大區云數據庫全系調價,平均降幅20%,云服務器獨享實例最高降幅30%。而騰訊在今年3月則以驚人的0.01元中標了廈門市政務外網云服務項目。價格戰的激烈程度可見一斑。
“騰愛醫療”對接上下游
患者、醫院之外,騰訊也沒有忘記要連接“醫生資源”。從騰訊孵化的騰愛醫生平臺可以看出,其正在用社交邏輯運營這款針對醫生群體的團體。
“騰愛醫療”戰略有四部分組成,分別是智能終端、醫生平臺、金融醫保、健康大數據。
1、以糖大夫智能血糖儀為代表的智能終端,已經使得慢病醫療服務的諸多環節與糖尿病人建立起連接,同時依托于移動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所打造的新型慢性病管理平臺,也逐漸成型。在”糖大夫“之外,騰訊未來或許會推出其他的智能終端。
2、醫生平臺的落地主要依靠“騰愛醫生”,作為一個為醫生群體提供互聯網服務的平臺,它為患者提供了一個新的信息渠道。全國范圍的醫生在實名注冊并通過醫生身份認證后,可以通過公眾號來和與自己專業相匹配的患者建立聯系,并與患者隨時隨地實時在線溝通。
除了給醫患提供高效的溝通平臺之外,“騰愛醫生”另外重要的功能就是幫助醫生樹立品牌和患者流量入口。目前其與國內九大醫生集團舉行簽約儀式,累計有數百名專業醫生入駐平臺。而此次入駐騰訊騰愛醫生平臺,九大醫生集團是看中騰訊的平臺能力和大數據能力,希望能與騰愛醫生共同探索如何借助移動互聯網提升專業醫生平臺工作效率。
3、互聯網金融醫保,主要以“健康基金+醫保”的形式,為患者提供商業保險計劃。實際上,在糖大夫2.0版本中,騰訊就已經聯合眾安保險,針對患者主體責任缺失、醫療保險缺失等問題,為糖尿病人提供了專屬醫療保險,以及康復激勵計劃。
4、健康大數據業務,著力于健康信息的建立和完善,依靠騰訊在大數據方面的優勢,通過與地方政府和醫療機構的緊密合作,共同建立包括電子病歷、健康檔案等關鍵醫療數據的大數據中心實現。
實際上,BAT相繼介入醫療健康領域,誰能把患者利益最大化,誰能尊重醫療健康的本質和規律,誰能化解互聯網和醫療的矛盾,誰才能構建出未來完整的線上線下互通的醫療健康生態圈。很多業內人士客觀評價說,在BAT中,最欣賞騰訊投資醫療的態度,尊重醫學,以醫學信息連接為核心去廣泛布局,發揮創始團隊作用而自己甘當配角。但也不可否認的是,騰訊目前的這些布局數量和深度都不夠,騰訊還沒到真正發力醫療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