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輪大數據熱和人工智能熱潮中,地理信息大數據開始受重視。然而,大量的地理信息數據在政府手里,或者沒有被清洗出來。(數據清洗是指對數據進行重新審查和校驗,刪除重復信息、糾正存在的錯誤,并提供數據一致性)
四川省政府希望通過建設西部地理信息大數據中心和產業園區吸引企業,發展地理信息大數據產業。其探索,是大數據時代地方政府在垂直領域的數據開放和產業發展訴求上的一個縮影。
四川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局長馬赟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談到,四川從汶川地震后,地理信息測繪和相關產業開始受重視并起步,如何培育地理信息大數據產業,關鍵是“有錢、有理念和有數據共享”。
投15億發展地理信息產業
四川地理條件復雜,是測繪大省,也是測繪弱省。
馬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十一五”期間,四川的1:1萬地圖只覆蓋了全省40%,相當于有60%的無圖區,這類反映地理信息宏觀面貌的圖在日常修路、救災都得用。此外,當時沒有一家地理信息相關的民營企業。
2008年汶川地震,地理信息數據在救災方面的需求與現實數據不足的矛盾驟然突出,缺少地理信息數據的劣勢顯現。
馬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四川省從“十二五”期間開始加大測繪方面的投入,一共投入12億元,此前,自上世紀60年代四川省測繪局成立至2010年,獲得省里的所有投入不到1億元。
“十三五”期間,四川省開始全面布局地理信息大數據產業。
馬赟表示,四川正在推進西部地理信息科技產業園建設和招商,另外準備在產業園建設西部地理空間大數據中心。
目前,成都市提出將地理信息數據納入全市政務信息基礎數據庫建設,并成立了全國第三個大數據管理局。金牛區也同意將該區的政府基礎信息資源,放在產業園統籌建設。
在資金方面,“十三五”期間,四川省投入約15億元發展地理信息產業,另外通過公共服務領域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機制,解決資金問題。
2015年,在西部地理信息科技產業園建設方面,四川省測繪局與賽伯樂投資集團聯合創設了智慧四川產業投資基金。
目前,21個市州數字城市全部建成,架構了全省地理空間信息服務平臺;無人機、移動測量系統等高新技術裝備得到廣泛應用,一批從事電子地圖、地理信息系統研發的科技企業出現。
馬赟介紹,在2013年的蘆山地震中,四川省測繪局的無人機測繪技術派上了用場,其無人機機群災情獲取系統在交通中斷的情況下,7小時完成了地震災情圖的測繪、制圖和送達。
據稱,四川在攝影測量與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工程兩個領域產值排名全國第一,占比分別為8.4%和12.7%。測繪航空攝影、工程測量兩個領域均排名全國第二,地籍測繪、房產測繪兩個領域均排名全國第三。
目前,四川省準備先啟動“十三五”規劃中的三項工程:完善空間定位基準現代化建設;全省1∶1萬無圖區域測圖工程;完善高精度地質災害防治專用圖測制與應急保障。
產業園一期已完成招商
2014年,地理信息產業被國務院確定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意見》出臺,至今20余省份出臺配套政策文件扶持。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北京的一個行業會議上發現,近年國內已涌現了一批圍繞地理信息相關的公司,大數據均是企業布局的重心。
馬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產業園區第一期已經完成招商,入駐的多是傳統領域的地理信息產業,第二期則是希望招入大數據領域的地理信息企業。
馬赟說,能否成功培育產業關鍵是四個要素,一個是資本要素,包括政府資金和民間資本;二是數據的問題,即政府是如何做“地理信息數據的開放共享”,為企業提供大數據服務,大數據中心是重要抓手;第三是地方的政策與服務;第四是具有適應地理信息企業的園區。
“很多圖都還在紙上,是非結構化的數據。”馬赟說,他認為目前最直接的問題是如何建立起數據庫。四川很多地方還沒有完成地理信息的信息化,想一步跳到大數據時代,不太現實,目前正在解決信息化的問題,一步步將數據中心做起來。
四川方面總結的劣勢在全國也頗具有代表性,首先是產業發展所需數據資源和基礎設施不足,基礎地理信息資源覆蓋、更新還存在較大差距,各部門、行業數據資源仍存在“條塊分割、信息孤島”現象,全省影像統籌、地理信息數據交換共享未能全面開展,存在重復建設。
其次,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缺乏產業集團,缺乏上規模、跨行業、有較強帶動力的龍頭企業。注冊資金小于200萬元的行業單位占比達到55.2%,5000萬元以上的行業單位不到4%,產業集群化不足,規模效益不明顯。
第三是產業結構不均衡,應用拓展不足。當地地理信息產業鏈上、中游得到迅猛發展,但地理信息應用服務的產業鏈下游發展速度緩慢,地理信息的社會化、大眾化應用不足,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基礎支撐作用還不強。
馬赟說,在數據共享方面,四川省已經從法律層面,將“地理空間信息共享”列入立法規劃,今年爭取出臺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