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正在打破舊的產業鏈,重構新的產業鏈,新的產業鏈中云服務提供商將成為產業鏈的主宰。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數據中心的升級換代是前提。
經過前幾年的概念推廣和普及,云計算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同,云計算的案例也開始逐步見諸各種媒體。盡管如此,成功者仍然是少數,對大多數數據中心的管理者和運維者而言,如何部署云計算技術仍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正是基于這樣一個背景,在12月2日舉行的“IT兩會”云計算分論壇上,來自政府部門、學者、供應商和最終用戶代表近200人圍繞著如何構建云時代數據中心進行了深入、全面的探討。
大數據加快
云落地腳步
社會對計算資源的需求是沒有止境的,更強的計算能力、更節能、性價比更高是我們對IT的長期要求,而當下這種需求更為迫切。因為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信息的產生者和消費者,特別是移動技術的進步以及網絡基礎設施的普及,大大加快了信息的產生量。IDC預測,10年后的數據增長量將是2010年的42倍,達到35ZB,其增長主要來自非結構化數據,這也就是當前人們廣泛談論的大數據問題。
大數據帶來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它會挑戰網絡通信能力、存儲能力和計算能力,而云計算技術則是應對大數據挑戰的最為有效的辦法。另一方面,提升IT靈活性、減少運營的復雜性、降低運營成本等壓力也加速了云計算的落地腳步。
“云計算通過虛擬化和自動化技術讓硬件資源實現并行處理,從而把傳統的網絡、計算轉化成可伸縮的服務,提高了靈活性。不僅如此,云計算提供了一種新的業務模式——按用量付費,從而通過集中化、規模效應實現了效益最大化。”成都云計算中心主任王建波在演講中表示。
王建波認為,從技術層面看,云計算并沒有跨時代的突破,包括分布式計算、網格計算、虛擬化技術等都并非是新技術,云計算的關鍵在于顛覆了傳統信息技術的交付方式,而這也正是云計算給像曙光這樣從高性能起家的企業最大的啟示。
對此,北京萬網志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張向東深有感觸。張向東表示,云計算作為一種創新的服務自助、交付模式,通過資源共享大幅減少了用戶的使用成本,進一步降低了中小企業和創新型企業的信息化門檻,推動了信息化的普及。“我們看好云計算是因為看到這是新一輪的計算機技術革新,也是商業模式的創新,各個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也顯示云計算有巨大的成長空間,它正在對整個社會帶來重大影響。”
數據中心走向云時代
無論云計算給我們描繪了一個多么美好的前景,它必須有一個落腳點,這就是數據中心。實際上,數據中心是云計算的載體。不僅云計算所要的大規模計算資源以及水、電等基礎設施都需要數據中心來提供,而且從基礎軟件、平臺軟件等處理的所有信息都會在數據中心會聚。因此,數據中心的升級換代是IT走向云時代的關鍵。
“云計算正在打破舊的產業鏈,重構新的產業鏈。新的產業鏈將變得更短,云服務提供商將成為產業鏈的主宰。但在這個過程中,數據中心的升級換代是前提。”成都市云計算產業聯盟秘書長張德良在演講中表示。
根據統計,我國現有大約50萬個大大小小的數據中心,這些數據中心中有70%以上已有10年以上的歷史,無論是能效設計還是計算資源的優化配置以及調度上都有一定的差距,難以適應當前的需求。
“傳統機房的業務是提供比較低價值的業務,如租賃空間,而云時代的數據中心提供的是一個業務平臺,借此可以為企業和個人用戶提供高附加值的運用,具有靈活的收費方式,因而將帶動業務的快速增長。”中金數據系統云計算服務部副總經理鄒均說。
在這方面國外的數據中心已經做出了大膽嘗試。鄒均表示,從幾個指標可以判斷,一個是虛擬化,很多大型的企業數據中心虛擬化比例高達70%以上,而且已經大規模使用集裝箱式數據中心。另一個指標就是PUE值,國外數據中心比較常見的是1.8左右,而中國的數據中心很多在2~3之間。
“要支持云計算,其后臺需要大規模的低碳、節能、綠色的數據中心。比如,在數據中心的電能消耗中有40%的電能用于制冷,提高制冷效率就可以明顯降低電力消耗。”威圖電子機械技術(上海)有限公司IT事業部經理韓勇表示,為此,可以考慮機柜級制冷、風冷等技術以及優化數據中心選址等多種手段。
論壇上,代表們也同時提出當前云計算落地過程中面臨的一些問題,包括自主研發核心技術、人才的培養,特別是政策法規方面的問題,如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云服務的準入和退出等都缺乏明確的政策和法規;另一方面,市場還需要培育,比如,IT外包在國外很成熟,云服務的理念已經被廣泛接受,但國內目前更認可產品為主而不是服務,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云計算的落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