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華為拿下了eMBB場景編碼的解決方案,卻并不意味著華為就能完勝高通,也不意味著中國在通信技術領域已高居美國之上。
據媒體報道,美國時間11月17日凌晨,在3GPPRAN187次會議關于5G短碼方案的討論中,中國華為推薦的PolarCode信道編碼方案脫穎而出,成為5G短碼控制信道的最終解決方案。而短碼的數據信道編碼方案則采用了美國高通主推的LDPC碼。
在通信行業,占據通信行業金字塔頂尖的不是設備制造能力、商用能力,而是標準制定能力。
互聯網斷代史標準之爭歷來是大國利益的訴求和博弈。當初制定3G標準時,美韓主導CDMA2000、歐洲推WCDMA,雙方爭執不休,讓中國TD-SCDMA乘虛而入,成為3G標準之一。制定4G標準時,高通和Intel鷸蚌相爭,導致美國倡導的兩個標準都沒能成為4G標準,最終讓中國得利,TD-LTE脫穎而出。
至今,華為奪得5G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最終解決方案話語權,意義重大。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是引發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動力,將對制造業升級產生重大影響。預計5G將在2020年正式商用,未來將成為連接所有行業和生態圈的底層基礎設施。5G信號則是未來萬物互聯的重要基礎,峰值速率達到20G bps,每平方公里可鏈接數超過100萬,鏈接延時僅1毫秒。這樣的速度和接入能力足以滿足未來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終端的技術需求。
最新統計表明,中國制定5G標準有市場優勢。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量已超過12.5億人,占到全球約35億手機用戶總數的三分之一。如此龐大的用戶基數,意味著中國企業掌握何種技術標準,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全球技術標準格局。中國市場帶來的變量和增量,正在隨著5G進程逐步放大。
不過,雖然華為拿下了控制信道eMBB場景編碼的最終解決方案,卻并不意味著華為就能完勝高通,也不意味著中國在通信技術領域已高居美國之上。事實上,在推行5G技術上,華為以及中興等國內企業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首先,此次華為擁有的eMBB不過是5G應用的其中一個場景,另外兩大場景為URLLC和mMTC。其中,eMBB對應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URLLC對應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業務,而mMTC對應大規模物聯網業務。在eMBB之后,還將決定URLLC和mMTC的場景編碼。
而在eMBB場景上,華為研發的Polar碼為信令信道編碼方案,高通研發的LDPC碼為數據信道編碼方案,二者平分秋色。在物聯網信道連接上,中興提出了MUSA多址接入技術或許也將在明年進行討論。高通和中興都對華為構成威脅,單項勝利更不能說明華為一騎絕塵遙遙領先。
其次,是標準話語權背后的國家力量。國際電信聯盟傾向以推動一個單一的5G標準為目標,但市場發展既快又大,5G標準不僅是技術層面的爭奪,背后還有政治上的博弈、經濟上的競爭、國家間的較量。最后如果無法達成共識,也有可能形成多個標準。對中國企業來說,或許更大的難題是,無論多個標準還是一個標準,中國企業需要加強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話語權。中國在拼搶5G標準話語權上一定要汲取歐美的教訓,首先內部要統一行動。5G時代,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軍團已提前布局,但中國通信業要在全球5G時代占有一席之地,仍需要依靠整個產業鏈相關企業和組織的協同發展,才能最終分享5G大餐。華為要與同胞兄弟中興有所合作,共同應對國際通信行業對手。
再次,3G、4G還在運營,5G只代表未來。預計全球5G商用要到2020年才能全面鋪開,在此之間,還是3G、4G當家。盡管華為力推的Polar編碼已獲得肯定,但是在5G時代到來之前,高通所掌握的3G、4G核心技術依然在市場發揮重要作用。從運營商角度出發,做5G的同時也不可能完全放棄3G、4G,還要用高通專利。在5G商用全面布局之前,華為與高通等國際通信行業競爭對手,還有一搏。
還是華為自己能保持清醒,華為的Polar碼方案主要貢獻者之一萬蕾博士在自己的朋友圈這樣評價:“大家對5G標準的期待非常理解,但還是要克制不當言論,以免傷害3GPP的團結氛圍。”并指出,“這里是業界眾多公司的共同貢獻。技術是沒有國界的,3GPP之所以成功,就是歸功于它的國際化,它的羅馬論壇式的技術辯論是推動技術優化趨于完善的核心機制。”
Polar碼制定者的心聲值得國人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