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日,朋友圈又被華為任正非在戰略預備隊建設匯報的講話刷屏了。因為華為內部論壇“心聲社區”的公眾號對所有人開放,華為也利用這個公眾號傳遞內部領導的講話、企業的文化、產品的宣傳等等。
作為當前最受矚目的公司,華為的一舉一動都被外界關注,任正非的講話也被許多企業拿來研究、學習,希望能汲取營養,用在自己的企業經營中。
從這一點上講,華為把自己的管理經驗對外分享,除了提升自己的品牌知名度,同時也幫助其他企業學習和進步,這種開放的精神真的“功德無量”。
由于任正非的講話太長,也有一些專業術語,可能閱讀起來有障礙。幾乎每篇任正非的講話,我都會認真學習很多遍,并作學習筆記。
現在,我將這篇近4000字的講話提煉成1500字,希望各位讀者能夠更好的領悟任總的講話。
首先,為何要建設“戰略預備隊”?
“我們正在進行一場比較大的組織結構改革,我們也需要兩萬營團干部啊,當然希望一萬是將軍。”任正非。
建立這樣一個戰略預備隊,是因為任正非感覺華為創業至今30年了,時間上到了,“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我們三十年大限快到了”。
另外,時代在改變,互聯網的滲透,讓華為制訂了組織結構變革的目標:以管理為中心向以項目為中心轉變的戰略。
而完成這一轉變,就必須要有更多綜合才能,能征善戰的將軍和士兵。只有這樣才能在這些小型、局部,直接面對市場的戰役中獲得勝利。
而華為此前的戰略是“管理為中心”,大團隊作戰,每個人都是“螺絲釘”。
這些人從哪里來?直接招聘的大學生、社會招聘人員都難以勝任,因為這是一個嶄新的局面。任正非將此比喻成解放戰爭后的“華北大學”,主要就是為了培養那些能去全國當官做管理的官員。
所以“戰略預備隊”是為了配合華為向以“項目為中心”的戰略轉型。
其次,如何建設“戰略預備隊”?
口號:升官發財請來戰略預備隊。這個口號很淳樸,又很直接。其實,這個社會的運轉,直白一點就是利益驅動屁股。華為這么多年的發展,任正非曾總結一句話:分贓分的好。
這個戰略預備隊就是要選拔一批少將、中校、二等兵,然后培訓、比武后,再將他們投放到前線,去感受炮火,積累經驗。經過炮火的洗禮、磨練后,就有人能成為“將軍”。
因此,在選拔中就要從優秀的員工中選拔。任正非提出了“每年排在前25%優秀的人員進戰略預備隊”。
另外,有些海外市場無法繼續拓展了,有些產品線要砍掉,這些人可以進戰略預備隊做緩沖。因為他們都在前線打過仗,有技術,有經驗,所以也是公司的財富不能退掉。
但是他們進了戰略預備隊后,就必須要接受考核,建立淘汰機制,把落后的淘汰掉。
任正非說:“歷史就是無情的。誰也不能確保我們的勝利,就不能確保每個人的幸運。”
““我們要的是勝利,不是要的平衡”。勝利的基礎,就是誰能打下“上甘嶺”,就優先選擇誰。”
通過競爭、考核,讓戰略預備隊成員相互比拼,減少惰性。同時,把戰略預備隊員送到前線,也會刺激前線的將士,讓他們更加努力戰斗,不努力很快有人替換你。
這其實就是內部競爭機制,提高員工的危機感,減少惰性、公司政治等大企業病的產生。任正非說,這叫做不斷輸入新鮮血液,增強優秀干部、專家的循環賦能。
第三,如何平衡壓力與獎勵?
“戰略預備隊”必須要實施高壓政策,只有足夠的壓力才能迸發能量。華為一直強調以結果為導向,任正非習慣說“攻打上甘嶺”“多產糧食”。
在“戰略預備隊”也需要有考核標準,那就是學員的學習、理解成果。
但是任正非很善于挖掘人性,那就是利益。所以他還一直強調“戰略預備隊的誘餌是升官發財”。讓更多的優秀人才愿意進戰略預備隊。
甚至還提出,由于戰略預備隊新兵去戰場上可能沒法真刀戰槍的戰斗,所以獎金拿不到,那就適當的提高下職級的工資,讓他們看到“升官發財的希望”。
而對于那些“老紅軍”,沒法上"航母"上參與新式的戰爭,也要看到他們曾經做的付出和貢獻,讓他們也不愁后續的生活。
這也給企業家們很多啟發,品味人性才能駕馭員工。人性是什么?直接的利益、尊重以及兜底的政策。
永遠的高壓和壓榨,永遠摸不到的“梅子”,其實都是“耍猴”,也是企業不誠實的表現,員工自然也不會真誠的付出。
任正非已經認識到,未來的戰爭是“班長作戰”“小團隊作戰”,因此華為需要更多的將軍、更多優秀的士兵,而不是此前的“螺絲釘”。
同時,30年來,企業已經發展的很大,面臨大企業病,擁有許多無法應對新戰爭的“老兵”,以及混吃混喝的“蝦兵”,必須進行干部隊伍的重塑,清理掉這些負擔,減少大企業病的危害,華為才能繼續前行。
“戰略預備隊”是一個培養將軍、優秀士兵的學校,也是一個淘汰不合格員工的篩子。在人力資源與市場中間加一個加油間、緩沖帶、濾網,這非常值得其他企業學習。
未來一定是直面市場的戰爭,一定需要跨界的將士,而這些人則需要千錘百煉,需要培育和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