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擊MWC2015
5G確實是根本性的革命,通信技術能真正廣泛地應用在工業領域,實現萬物互聯。
5G的全球商用時間表預計將在2020年。對于華為來說,2G、3G時代是個追趕者,4G時代實現了齊頭并進,5G則是一次“領導者”野心的當仁不讓。
“5G不是簡單的網絡升級換代,而是全方位的重新構建。”3月3日,華為副董事長、輪值CEO胡厚崑在“2015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的5G專題論壇上表示,技術創新、跨界合作,以及正確的技術商業化演進策略,是各方在“通往5G之路”上應該采取的三項關鍵舉措。
胡厚崑在隨后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進一步解釋說,5G不僅僅是速度的提升,未來5G如果全部部署了以后,其所提供的連接數會達到千億數量級,另外時延會從50毫秒變成一毫秒。
“這兩個特性,以及它帶來的應用,給我們展示了非常大的想象的空間。”胡厚崑說,首先就是萬物互聯;其次,很多工業性的應用,可以開始依賴于通信技術,“那將是什么概念”?
胡厚崑表示,華為在5G上已經投入6年了,“應該很有信心地說,我們處在領導者的位置”。
5G是根本性的革命
《21世紀》:目前4G在國內的商用應該說還在起步階段,你預計5G會在什么時候來到大家身邊?又將帶來哪些變化?
胡厚崑:5G全球商用時間,大家比較有共識的是在2020年。一些實驗性網絡估計會在2017年、2018年開始部署。標準的清晰化應該也是在2017-2018年。
從無線通信的幾代技術演進來看,2G及其之前的技術,基本上解決是人和人通信的問題;3G技術最早還是想解決語音的問題,2007年蘋果發布它的智能手機,馬上引發移動互聯網的需求。3G把人和網連接到一起,但它本身還有很多技術限制。現在4G可以更好地實現這種連接了。
那么5G跟4G相比,一方面,面對個人業務上會有很多新的提升,比說帶寬會很大,峰值速率會達到10個G,很多基于視頻多媒體的應用,就跟今天不一樣了。與此同時,5G會解決一個更重要的問題,就是真正給物與物的連接提供很好的技術保證。
大家現在都看到物聯網是下一步非常重要的方向,各個行業都有工業信息化的問題。這些又會對網絡提出兩個非常關鍵的需求。
第一個就是對連接數的要求,現在4G時代,一個基站的扇區能夠提供的連接數只有幾千個,到5G可以達到100萬個。我們估計,5G廣泛部署以后,全球連接數能達到千億數量級。
第二個就是時延。剛剛開始有國際長途電話的時候,中國打一個電話到美國,那邊可能要過一秒鐘才能聽到聲音,這就是時延。如果要做工業應用,比如說電力網調度,后者要做自動駕駛,時延就非常非常關鍵。我們做過測算,如果遠程控制讓100公里時速的車停下來,從發出指令到真正停下來,4G技術下,需要50毫秒時間,車要移動1.4米,這就意味著意外可能發生,而5G的時延會從4G的50毫秒縮短到1毫秒,那么這輛車要移動的距離就降到了2.8厘米。
因此,5G確實是根本性的革命,通信技術能真正廣泛地應用在工業領域,實現萬物互聯。
有了這樣的能力之后,運營商的服務就變成了一種基礎能力,成為各個行業的使能者,同時也意味著市場空間的極大擴展,以及更多的業務收入。
要超越電信層面
《21世紀》:目前國際上對5G概念還在眾說紛紜的階段,華為對5G有怎樣的定義?對于研發有什么樣的計劃?
胡厚崑:5G的標準,目前是沒有被完全定義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5G就是一個不可知的東西。其實現在談5G的時候,更多都在談它能給我們帶來什么變化,這一點非常重要。這就是以終為始、自外向內來看未來技術的發展。我認為這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我們首先不說它是什么,而是它能給我們創造什么樣的價值,比如,我剛才說的萬物互聯、工業應用、互動式多媒體應用等。這些需要很高的帶寬、大量的連接數以及更低的時延。
我認為5G走到今天,處于一個挺健康的狀態,我們不是單純的考慮技術,而是考慮今后怎么用這個技術,用應用的需要反過頭來指引我們對標準的定義。我認為這會是更有效的途徑。
《21世紀》:華為在5G積極投入,那么在5G的主導上,能不能有一個跨越,有沒有可能引領5G全球的標準?
胡厚崑:具體研發計劃,我沒辦法跟你講得非常清楚,我們對未來技術的研發,不是只看一兩年,也不是只看三五年,我們會看得更遠。
應該說華為在5G上投入已經有六年了。我們現在不管是參與標準的定義,還是參與技術的研究,以及市場上實驗性的項目方面,都是走得蠻快。到5G的時候,華為是很有信心的說,我們處在領導者的位置。這一點在行業內,大家都還是比較有共識的。
當然,5G的標準需要通過廣泛的合作和對話,來走一個共同定義標準的過程。而且我們更希望這種對話和合作要在超越電信行業這個層面來發生。過去電信標準基本上由電信業自己來主導,而5G是要對其他行業發生影響,要充分滿足不同行業的要求,需要更多的跨行業對話。因為你不對話,根本不知道別人要什么,等你辛辛苦苦做出來了,可能會發現你根本沒有滿足他的要求。
《21世紀》:跨行業的對話、合作,對華為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是否意味著華為戰略上的變化?
胡厚崑:其實華為從2G、3G、4G一路走過來,我們一直堅持的策略就是開放合作,當你拿出來有價值的東西,大家自然會跟你一起往前走。我們還會堅持過去的做法,積極參與行業內的和跨行業的對話。跨行業的需求能夠積極影響未來在5G方面標準的定義,以及根據這些標準,我們究竟做到哪些技術。這一點是至關重要的。
坦率來講,現在全球范圍內,這種討論都是不夠活躍的。所以這個也是我們認為下一步要去加快的工作。
我不認為對話問題靠華為一家推動就能解決,它首先取決于全社會的共識。我們希望政府也好,行業組織也好,要能夠扮演一些比較積極的角色去發起這樣的對話和討論。
ICT(信息和通信技術的英文縮寫)今后是一個使能技術,不是專有技術,要讓它變成一種基本的能力。
不會為規模增長去做并購
《21世紀》:這種跨界對話合作,也是一個CT(通信)與IT(信息技術)融合的過程。你怎么看華為未來在與CT、IT廠商競爭中的格局和地位?
胡厚崑:未來ICT融合是一個大趨勢,在這個大趨勢之下,會看到很多有意思的變化,有些公司會漸漸落后,有些公司會體現出越來越強的競爭力。大浪淘沙是一定會發生,但是我們并不知道結果會在每個公司身上怎么體現,這個我不去做評價。
我們對自己是非常有信心的,因為我們在CT方面有很強的積累,不管是技術還是客戶的基礎。那么在IT方面,我們也在快速的成長,做了非常大的投資。我們現在整個公司的所有解決方案,就是一種基于ICT可以融合的架構。
我們是很有信心的,我們認為今后不管ICT怎么融合,華為都會是一個領先的公司。
《21世紀》:華為在ICT轉型過程中,以后會不會去嘗試通過資本的方式來補足一些能力?
胡厚崑:華為從來沒有為了財務目的去做并購,如果是出于豐富技術能力的目的,去購買一些技術,這樣的工作其實我們一直在做,今后也不會停止。
但是我們不會為了單純的去增大收入規模去做并購。
《21世紀》:華為創始人任正非一直強調華為只是一個能力有限的公司,并且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只可能在針尖大的領域里領先美國公司,如果擴展到火柴頭或小木棒那么大,就絕不可能實現這種超越”。也就是針尖式生存。這是否也是華為堅持在5G上對話與合作的邏輯?
胡厚崑:在面向各個行業市場的時候,我們一直堅持自己的位置是一個“被集成”的概念。我們認為你要做到很好的被集成,你就要具有很強的開放性。因此,我們認為開放是華為未來生存的一個基礎。道理就是:你要想走得快點,你就一個人走;你要想走得遠一點,你就跟大家一起走。我們希望通過開放能夠讓華為未來有更強的生命力。
另一個方面,其實我們也知道華為沒有能力成為所有行業的專家,那我們就跟專家合作,最終把我們的能力變成各個行業的基礎能力。比如說現在歐洲有工業4.0,中國叫做工業化信息化,其實大家都在走同樣的路,就是要用ICT的技術來對傳統的行業進行升級和改造,讓它更智能,更高效率,能夠有更好的體驗。我認為這個過程能給華為帶來很大的空間。
《21世紀》:你剛才談5G更多是基于管道,那么你怎么看智能手機等消費者業務未來在華為戰略中的地位?
胡厚崑:華為的整個戰略里面,終端實際上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
我認為未來終端領域會有一個不可想象的變化空間,隨著技術的發展,終端從功能到形態都會發生不可估量的變化。今天是以手機的形式來出現,在手機之前其實是以電腦的形式。而且,如果我們把終端的物理形態放在一邊,你把它的功能拿出來看,也會發現今后的變化是無窮的,比如說運算的功能究竟是在終端內部發生還是今后到云里面來發生,這就能帶來很大的想象空間。當云計算越來越發達的時候,可能有很多運算就會到云里去了,它不一定在終端里面發生。
還有就是,它的信息呈現功能,到底是靠這塊屏來呈現還是靠眼鏡來呈現,又或者是另外一種東西來呈現,這又是一個很大的想象的空間。
在這種變化之下,今后終端和網絡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我們現在理解的就是:終端是我們看到的信息管道的一部分。歸根到底一句話就是,在終端領域發生任何的變化,我認為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