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交叉口有兩條路,一條名為“站在風口,豬也能飛”,一條名為“大機會時代,千萬不要機會主義”。
現在做產品做技術的已不再流行宣傳技術指標不比產品,而是宣傳情懷、工匠精神了,這是第一種“站在風口時”的做法,結果現在我們看到了。第二種是做硬件卻在整個產業鏈沒有一塊地方擁有話語權,卻極為重視軟件差異化(MIUI),以及不斷布局新東西,耳機、路由器、電視、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吉祥物...按照傳統觀點,降低成本拼低價,需要精細化庫存管理,需要對供應鏈有強大的掌控力,這家公司卻發明了雙重定價、期貨、線上拉動線下的"O2O"式商業模式“創新”;按照正常認知,產品競爭力應該來源于自己,這家公司卻堅持“借鑒”友商,完全依賴頂尖的供應鏈廠商,再加上強大的營銷,投資媒體和第三方評測工具/機構,結成了超越對手的影響力。
小米玩這一套組合拳,效果如何呢,最近IDC報告顯示了小米目前增長到了一個什么樣的體量:
小米先發VS魅族崛起
小米模式,究竟是真實的現實扭曲力場還是雷軍所說的順勢而為,我更認同后者。雷軍自己提出的,專注、極致、口碑、快,前三點都經不住考證,但唯獨第四點,“快”如果更精確地換成“早”,可能才是關鍵。
早意味著能先于別人發現機會,早意味著能提前布局:小米崛起過程,伴隨的是智能手機同質化的紅海演變——競爭焦點從硬件轉向營銷、供應鏈管理、軟件差異化。不過,小米模式本來就毫無技術含量可言,沒有壁壘意味著容易復制,對于真正有積淀有資源的公司來說,只要看明白了,要追趕真的不難:
魅族開始在線上做品牌,在最正確的“地方”激發目標用戶群的消費沖動,1799的顛覆定價,這一切完全是雷軍當年的復刻版。找來李楠做主管營銷的副總裁,成立筆戈科技,開始發力“中西合璧”的營銷。與阿里巴巴合作,借助友商的渠道、流量、資源,回饋則是 Flyme 集成 YunOS 的底層,共享移動互聯網的入口。后續將宣布開發智能家居,進軍智能硬件領域。
MX4標出 1799 的低價,換來超過 1000 萬部預定量,幾乎可以肯定,是以魅族手機為核心做一個移動互聯網開放的生態圈。
雷軍對此的反應如何?產品上沒有任何動作,卻選擇了在輿論場主動出擊,拿MTK處理器做文章,甚至指責魅族雇傭水軍。后來華為無意制造的一個點膠爭議,居然也讓雷軍“反應過激”,公開指責對手是故意制造話題“黑”小米。這不是急了是什么。
別看小米目前還很風光,當對手逐步鋪開產品線,解決產能問題,再持續推高營銷勢能,小米可見的優勢真的就不多了。我很好奇,向來比別人快比別人早的雷軍,冷靜下來后續會有什么動作。
雷軍的小米新思路:突破增長瓶頸
最近有三條新聞,一是黎萬強宣布“重新出發”,去硅谷“閉關”一段時間。二是小米在海外融資10億美元。三是雷軍又挖來了一個國際人才,Spotify產品經理Donovan Sung。
派遣先后成功塑造MIUI和小米網的副將黎萬強去硅谷“進修”,融資10億美元,似乎是想開發某個新產品新項目。挖來美籍華人Donovan Sung,這位曾前后在微軟、谷歌、YouTube、Spotify任職,會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的國際化人才,應該和小米向海外擴張有關,TechCrunch的消息,Donovan Sung將向雨果·巴拉報告工作,并成為巴拉與小米執行團隊之間的橋梁。
如果猜想沒錯的話,小米是想靠兩個東西維系增長,一個是進軍國際市場,二是開發新產品(很可能是打造智能硬件爆款)。不過,這似乎更印證了小米遭遇瓶頸。
小米Q2就已經超越三星成為國內份額第一,Q3在全球份額卻才剛剛成為第三,國內第一全球第三,這說明小米在海外的銷量和市場份額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進軍國際市場,小米產品競爭力究竟如何不好說,專利壁壘、更嚴格的營銷監管和安全審核、渠道都是很大的問題,特別是在發達國家。之前沒有經營,常規途徑開拓國際市場,短期內就很難有所起色。小米若真心想在國外大規模擴張,更為快速有效的做法應該是收購歐美當地的手機廠商或成立新公司,如果真是這樣,那10億美元借款應該是為此準備的。
至于可能的新項目——智能硬件,我始終認為,目前做這個真的太早。智能硬件驅動產業變革的核心是人工智能技術,還需要新的革命性的交互方式,以及物聯網標準形成。而核心條件人工智能,是一個過去幾十年都沒太大進展的領域,今天被熱捧的深度學習,其實是幾十年前早已提出的概念,因為現在計算能力的飆升而具備了實踐條件。深度學習相比之前實現人工智能的方案,在圖像識別、語音識別等實際應用效果上,也只是提升了一點點。更進一步,人工智能需要持續投入大量資金,技術含量極高,谷歌、蘋果、微軟尚且一籌莫展,小米做智能硬件,還是更適合去搗鼓些路由器、手環、盒子、智能家居這些沒什么門檻的產品。但是效果呢?目前79的小米手環,處在半賣半送的狀態。
我可以感覺到,站在移動互聯網的風口,雷軍想打破多年的郁郁不得志,將小米塑造成比肩BAT甚至超越BAT的公司,不過,他似乎選錯了方向。瞄一眼BAT,它們做成今天格局的基石,搜索、電商和社交軟件,這些都是建基在互聯網上的服務和軟件產品,靠的是轉移傳統服務平臺以及建立新的消費習慣,圈住用戶就能產生粘性,并沒有創造新的實體消費品。移動互聯網時代,小米以中低端手機為核心進行布局,靠一些沒有壁壘的硬件產品,能形成一個穩定的生態嗎?至少難度不小吧。
沒有太多地在網上聒噪,聯想已經悄無聲息地成為全球第四,現在還完成了對摩托羅拉的收購。海外經驗更多、渠道更成熟,向來擅長靠運營降低產品成本的聯想,似乎更適合玩小米那一套。另一邊,華為在持續不斷向研發投入積蓄能量往高端市場走,一步步地沿著三星垂直整合的路徑上升。而小米的后勁會如何呢,真的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