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日前成為第一家打入Interbrand全球最有價值品牌百強榜單的中國品牌,BBC撰文指出,華為能否成為全球性品牌事關中國未來發展。全文如下:
中國商品似乎隨處可見,但鮮有知名品牌,而且大部分都與便宜的消費電子或白色家電相關。
但有一家企業正在尋求改變——“華為”或許不是一個許多西方人所熟悉的名字,但這可能會發生變化。
這家公司是第一家打入Interbrand全球最有價值品牌百強榜單的中國品牌。
華為是世界上最大的電信公司,同時也是最具創新性的之一。它搭建驅動互聯網的網絡和手機網絡。如果你瞥一眼,將會發現華為(產品)被英國電信和沃達豐使用,他們制造提供移動互聯網接入的USB上網卡,現在還生產智能手機。
但是即便華為在技術上可以與巨頭們一爭高下,它能否更進一步并獲得全球消費者的信賴?
換言之,中國企業能否創新轉型為理想的品牌?這個問題的答案將事關中國的未來,因為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皆有這樣一個共同點——生產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公司的能力。
為了找到答案,BBC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訪問華為及其辦公場所的機會。這家公司的高層很少在媒體上拋頭露面。
與大多數其他中國企業不同,華為擁有一個龐大的園區,這令人聯想到硅谷。這樣一個綠色、開放的環境被設計用來鼓勵創新、協作,他們甚至提供籃球場地和乒乓桌。
BBC遇到了一位年輕的工程師,他說華為是中國畢業生所向往的地方。他告訴BBC,他所有的同班同學都想為一家全球化、創新的公司工作,他們稱自己為“華為人”。他們是中國版的“谷歌人”。
然而,中國私營企業阻礙重重。20世紀80年代后期消費市場市場才開始發展,隨著中央計劃經濟自由化和私營公司的出現。
但是國有企業仍然占據著關鍵經濟領域,并獲得了大部分的銀行信貸。華為由任正非創立于1987年,當時只有5名股東合伙,每人僅能投入3500元。他們從鄰近的香港進口電信設備。
由于電信是個可能產生產業間諜活動的行業,華為還面臨著特殊的挑戰。美國和其他國家比如澳大利亞對其極為“關注”。華為否認了所有針對該公司的指控,但它仍被禁止競標美國政府合同。
而且由于不是國有公司,華為還無法依賴那些促進中外合資企業的政策來獲得科技和訣竅。相反,這家公司通過創新和降低成本來蠶食競爭對手的市場份額。
在中國創新態度的另一個區別是,像華為這樣的公司以創新來服務市場需求。換言之,他們并非創造一些新的東西然后再為之尋找市場。
舉例來說,BBC進入了華為的某間消聲室。它消除回音,以便測試其天線和手機干擾。
這是世界上僅有的幾間消聲室之一,但華為聲稱他們的競爭優勢來自其數據。由于華為在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有業務、世界上超過三分之一人口使用其產品,他們擁有更多數據用來測試,然后微調并完善自己的產品。
但是下一階段仍然需要發明——這在中國已經得到了認可。在研發上的支出已經迅速躋身全世界最頂端,約為2%的GDP。
像華為這樣的高科技公司一般都將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發,這與全球創新巨頭們處于一個陣營。華為15萬名員工中有半數從事研發工作,同時它掌握著令人印象深刻的4.9萬件專利,使之成為全球范圍內前五大專利申報者之一。
當然,在研發上的支出并不一定能轉化為最終產品。比如,約有四分之一的中國專利投入了設計,在美國這個比例甚至更低——10%以下。
但是華為正在從事那些只存在于傳聞的最前沿的研究。
BBC見到了華為最頂尖的科學家之一,楊強教授,他在被華為稱為“諾亞方舟”的實驗室工作。在那里,他們專注于那些可能在5到10年后才被使用到的創新。
他說他們正在研究一款通用翻譯機,人們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互相交流,軟件翻譯意思而不僅僅是詞語,聽上去就像《星際迷航(Star Trek)》。這個人工智能甚至可以解釋笑話。
華為的下一個戰略舉措就是要讓它的名字不僅僅為業內人士,更為世界各地的70億人所知,華為輪值CEO郭平在該公司所做的首次廣播采訪中告訴BBC。
他認為他們可以承擔市場領導者的角色,因為他們的創新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但他們能使得全球消費者選擇他們的智能手機而舍棄三星和蘋果嗎?
歷史很少會重演。這家中國企業的一大優勢是他們的本土市場擁有超過10億人口,因而一開始就有規模優勢。因此中國很有可能成為下一個全球性巨頭的來源。
在20世紀80年代的電影《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中,邁克爾·J·福克斯扮演的馬蒂·麥克弗萊穿越回20世紀50年代。他遇到了一位要求證明他來自未來證據的科學家(布朗博士)。
在布朗博士嘲笑了一名演員(羅納德·里根)成為總統的想法后,馬蒂指著電視說在未來日本制造最酷的小玩意,比如錄像機。博士轉向他并說現在堅信他不是來自未來,因為“日本制造”是廉價、低質量東西的代名詞。
在大約30年間,日本堪與美國比肩并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本制造業從生產低成本商品轉型為推出世界一流的公司,比如索尼、豐田等。
現在中國經濟已經超越日本,那么中國公司能否成為下一個全球性競爭者?“中國制造”能否成為“中國設計”?
華為已經接近這一目標,如果它成功了,這將表明中國能否實現從模仿到創新的艱難飛躍,這也可能會幫助中國成為一個更繁榮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