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提及中國電信設備企業的時候,常常會把這兩家公司擺到一起,在全球五大電信設備企業里,中國企業就占了兩席,值得稱道。2014年上半年,華為實現銷售收入1358億元(人民幣,下同),凈利潤248億元;中興上半年實現銷售收入377億元,凈利潤11.3億元。華為、中興的財報數據可謂靚麗,兩家作為中國電信企業走向海外的標桿,財報數據的背后也折射出電信設備企業轉型的艱辛以及不同發展模式的差異。
華為:低價競爭 主動出擊
中國華為的挑戰
1999年6月,托恩•安•德•施蒂格(Ton ann de Stegge)在阿姆斯特丹的辦公室收到一家中國電信設備商寄來的信,信中表示想成為荷蘭移動運營商Telfort公司的供應商。作為Telfort的首席執行官,安•德•施蒂格先生此前從未聽說過來信的這家公司,于是對它的提議沒有多加考慮。
但該月晚些時候,在安•德•施蒂格先生擔任董事的一家研發集團的會議上,這家中國供應商的名字再次出現。據稱這家公司以遠低于對手的價格提供有競爭力技術,這引起了這位首席執行官的興趣。他讓手下去搞清楚,這個華為科技(Huawei Technologies)的背景。
躋身一流
不到6個月,Telfort就選擇華為來建設它的第三代(3G)移動電話網絡,并拒絕了愛立信(Ericsson)的報盤。而愛立信自1998以來一直是Telfort的主要供應商。Telfort與華為于去年12月簽定合同,這份合同標志著華為在歐洲競爭激烈的3G市場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也標志著華為躋身一流電信設備供應商之列。
“我完全相信……三年之后,華為將成為電信領域最大的基礎設施供應商之一,”安•德•施蒂格先生說。他曾擔任愛立信駐荷蘭的首席執行官,直到1999年。
華為是中國最大的電信基礎設施設備供應商,其低價格、富有競爭力的產品正在吸引全球的關注。
對行業的威脅
華為的崛起引發了一些具有全球性意義的疑問。中國能否在價值鏈上攀升,在高科技行業中重復其在低端制造業的巨大成功呢?如果能,那么這對高科技領域老牌領先企業的威脅有多深呢?這些企業便包括阿爾卡特(Alcate)、思科系統(Cisco Systems)、愛立信、朗訊科技(Lucent Technologies)和北電網絡(Nortel Networks)。
華為、個人電腦制造商聯想(Lenovo)和電子巨頭TCL等中國科技電子公司的地位日漸顯著,暗示了中國企業的雄心可能會以種種方式重塑各自所在的行業。2003年,TCL與法國湯姆遜(Thomson)聯手創立了全球最大的電視機制造公司。
華為由前人民解放軍軍官任正非幫助創辦,8年之后的1996年,該公司開始考慮海外擴張。當時華為在中國市場上已是領軍企業,目前在向該市場以外尋找多元化增長來源。此前它已向香港電信運營商和記黃埔(Hutchison Whampoa)出售過交換機。目前,公司高管已到達非洲、巴西、東歐和俄羅斯等國,以尋找商機。
“電信業正變得越來越國際化,”華為歐洲業務總裁鄧濤(Edward Deng)表示,“如果公司想生存下去,就必須在全球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