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整個IT產業的發展,依賴的是CPU能力的提升,也就是計算能力的提升。但受限于摩爾定律,CPU的運算能力要經歷18月才能提升一倍,一定程度上也就限定了IT產業的發展。但整個IT產業的發展,還有一個重要推動因素,那就是網絡。當網絡語言統一之后,將各種計算設備連接在一起,也能提升整個世界的運算能力。這樣,IT產業便可以不再依賴于單個計算機的運算能力提升,也能不斷增加新的計算設備。
但在這種網絡設備不斷增多的情況下,原來的人工組網的方式也就變得越來越繁瑣,不能滿足社會快速組網的需求。這也是SDN(軟件定義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重要原因。
在創辦大地云網之前,殷康在思科中國研發中心擔任CTO,SDN也正是他研究的技術之一。在他看來,中國在SDN技術上與美國還有很大差距,但中國的市場更為寬闊和特殊,“雙11一天的全網流量能夠達到平時的5、6倍,這是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遇到的。”而這種情況,則正是SDN技術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于是在2015年10月,殷康從思科離職創業,成立了大地云網,專注于提供基于云計算及SDN/NFV技術的解決方案。簡單來說,大地云網提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可分為四類。
第一類,接入云,這也是大地云網目前最為主要的產品。對于企業來說,公有云價格便宜,但也只是提供了企業所需基礎設施服務中的計算資源和存儲資源,但在安全策略方面,確是其軟肋;私有云雖然安全,但價格昂貴,運維成本也高,對于中小微企業來說并不現實。
而接入云的做法是,通過在一些創客園區內部署服務器,在小微企業和互聯網連接的第一個跳點上建云,并只服務于這些小微企業,成為一個介乎于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云計算平臺。除了能提供基礎的網絡服務外,借助于NFV(網絡功能虛擬化)技術,接入云還能為小微企業提供自助管理和監控,防火墻,應用策略、IP地址分配等服務。
但在計費策略上,接入云又和市面的公有云一樣,價格甚至能比共有云還低。原因在于,第三方公有云除了要承擔服務器成本外,還要向運營商上采買光纖等管道資源,但接入云因為就部署在小微企業所在的創客園區,所以并不需要進行相關資源的采買。
第二類,在數據中心內部通過開源SDN控制集群,幫助其實現控制層和數據層的解耦,其作用效果類似于36氪此前介紹的云杉網絡。通過軟件控制,可以提升數據中心的網絡的彈性、擴展性,以及自動化部署、維護能力。
第三類,為運營商提供SD-WAN解決方案。當前的電信運營商所擁有的服務器設備大多是由華為、思科所提供的,但這些設備的維護和配置方法都不盡相同,設備也不一定支持軟件編程的能力。所以當客戶提出開通某項業務的需求時,運營商只能用傳統的方法來進行配置服務器等設備,這樣一來往往可能就要花費數天甚至更長的時間。
而大地云網當前在做的事情便是為運營商提供SD-WAN技術。作為SDN技術的一個分支,SD-WAN也是希望通過軟件來控制運營商所有不同廠商的設備,實現自動化配置和業務編排。這樣一來,運營商通過SD-WAN技術便能做到對客戶服務的進行端到端控制。這也意味著運營商可以在一天之內甚至更短時間內完成客戶的服務請求,幫助客戶搭建站點。
第四類則是為一些大型(跨國)企業提供SD-WAN解決方案。當一些企業在全國各地或者不同國家都設有分支時,因為跨躍了不同網絡服務提供商,其網絡是不能保證端到端的網絡質量的,在視頻會議或者業務傳輸時,往往容易發生卡頓和丟包現象。大地云網則會利用SDN-WAN技術,通過在不同終端上布置軟件控制器,實時監測不同網絡線路的網絡質量,來自動找到一條更為通暢的的線路來進行流量的傳輸,以此來保障其業務的體驗。通過這樣的辦法,企業也能降低光纖資源的采買費用。
目前,大地云網還主要以項目的形式在承接業務。據介紹,公司現在已承接7個與國內OTT運營商、大型企業和電信運營商等單位合作運行的項目,項目周期在一兩個月至兩年之間。根據企業不同的需求,其收取的費用也不等。
“項目能夠公司帶來最為直接的營收回報,但沒有產品線,會給公司的長期營收帶來影響。”殷康表示,“在做項目的時候,我們也會慢慢提煉出我們的產品線。這些產品不會強調與單一應用的完美融合,而是會注重其可擴展性。”
此外,殷康認為人才會是這個行業很重要的一個壁壘,“這個行業是‘工農結合’的行業,所有從業者要既懂編程(碼農),又懂網絡(網工),這樣的人才是不多的。”而在網路這一塊,殷康又強調了“積累”,從業人員必須要懂的網絡的發展歷史,只有知道此前網絡所存在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什么問題,才能知道現在要解決什么問題。
現在大地云網團隊規模在40人左右,多來自思科、IBM。公司總部位于北京,在上海設立了研發分部,至于融資方面,殷康則表示“公司此前接受了一些私募團隊、大企業以及國家創新撥款的投資,現在資金能夠支持團隊再發展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