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物聯網設備的數量迅速增長,這對于Wi-Fi 5和4G主流的通信技術的應用帶來很大的壓力。
人們采用這些技術連接個人設備,例如電話、平板電腦和汽車。它們還用于IT辦公(例如員工在家遠程工作)和運營技術(OT)等商業應用領域,以及制造業、農業、采礦、冶金等工業應用領域。
人們也在看到Wi-Fi 5和4G與Facetime、Skype、Zoom、Team等視頻通信程序存在競爭。在工業方面,高清視頻技術正在集成到工業4.0技術中,如用于質量控制、面部識別、交通和停車自動化的集成視頻分析(IVA),以及應急車輛調度。這些新興技術需要更快、更高的數據容量,而且肯定會依賴于正在廣泛宣傳和最有前途的技術——5G和Wi-Fi 6。
2019年是5G和Wi-Fi 6采用的元年?沒那么快
基于行業媒體的大肆宣傳,很多人認為2019年是5G和Wi-Fi 6技術以及相關兼容和認證的可連接設備采用的元年。事實上,2019年實際上更像處在早期創新者或早期采用者階段。而在去年,全球市場確實引入了一些Wi-Fi 6認證產品,以及少量價格昂貴的5G設備。
Wi-Fi 6(802.11ax,這是先前的命名約定)是無線網絡傳輸的最新標準,這是對以前版本Wi-Fi的兼容升級版本,這意味著經過早期版本Wi-Fi認證的設備將在Wi-Fi 6上工作。“升級”是指更高的速度和性能更強的連接設備。Wi-Fi6的傳輸速度與Wi-Fi 5傳輸速度相比要快30%。由于正交頻分多址(OFDMA),它還可以連接到更多的設備。OFDMA使Wi-Fi 6路由器能夠在一個信道中同時為多個客戶端提供服務。Wi-Fi 6將連接到共享的2.4GHz和5GHz頻率,Wi-Fi 5僅在5GHz頻率下工作。如果路由器支持2.4GHz和5GHz,則在2.4GHz頻率上使用802.11n(Wi-Fi 4),在5GHz頻率上使用802.11ac(Wi-Fi 5)。Wi-Fi 6可以跨兩個頻率工作,并能夠提高在2.4GHz的性能。
邊緣融合物聯網的推動者
Wi-Fi 6是融合物聯網(將其應用于OT應用)的一個有利因素,它可以連接和處理來自設備的數據,如IP安全攝像頭、LED照明和帶有觸摸屏或語音命令的數字標牌。通過成為辦公樓的新標準Wi-Fi in-mesh網絡,它將用于智能樓宇管理系統、占用傳感器、門禁(智能鎖)、智能停車場以及火災探測和疏散。
對于5G及其在物聯網用例(包括虛擬現實、自動駕駛等)的轉型潛力方面不乏有炒作的成分。它建立在三大支柱技術之上: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超可靠低延遲(uRLLC)和大規模設備連接(mMTC)。在此指出的是,5G也在使用一種在現有的低端4G LTE頻率范圍(通常為600兆赫)下工作的頻譜,有些人稱之為“低頻5G”。“低端5G”為移動應用提供了與4G LTE相當的速度。其信號也可以傳播數公里,不會像“高頻5G”那樣受到傳播損耗和無法穿透樹木、樹葉和墻壁等障礙物的影響。一些城市在移除了樹木的市區以進行初步測試部署。
真正的5G熱議是關于“高頻5G”,有時稱為5G+。它工作在新的毫米波波段(24GHz至86GHz。通過這種方式,它為實時通信提供了更高的帶寬、更低的延遲,以及更大的容量來支持許多低功耗的物聯網連接。5G-RANs(無線接入網)需要在相對較短的距離內進行通信。5G要想在其聲稱的10Gbps性能水平和小于1ms的延遲下運行,必須建立新的邊緣數據中心或移動邊緣計算(MEC)和RAN網絡。
對于需要最高速度和可靠性的應用,5G技術將提供三個技術支柱,通過這些支柱可以管理獨特的新服務:
(1)增強型移動寬帶(eMBB),用于高吞吐量數據傳輸。
(2)大規模物聯網(mMTC),可連接大量簡單設備。
(3)超可靠的低延遲通信(uRLLC)網絡,能夠可靠地支持關鍵任務應用。
有了這三大支柱,5G(包括邊緣計算MEC)將成為需要最高速度和可靠性的應用程序的首選技術。這包括工業4.0應用,如RPA(機器人過程自動化)、機器人手術、警察和軍事用途、全息圖與虛擬現實和沉浸式應用。5G還可用于高清晰度視頻相關應用,如體育場、自動化倉庫和造船廠。在建筑應用將是更具挑戰性,因為無法穿透墻壁等固體阻礙,并且具有高損耗。
更加互聯、數字化和自動化的世界
5G的商業模式涉及服務提供商購買許可頻譜。這些服務提供商需要通過為每個連接的設備收取訂閱費來收回RAN和MEC的費用。相反,Wi-Fi利用未經許可的頻譜,所有人均可免費使用。但是,公共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會收取連接應用程序的訂閱費用。
5G和Wi-Fi的另一個區別是:5G設備需要采用SIM卡,以確保設備與訂閱連接,并且不會非法使用網絡。但Wi-Fi設備在未經許可的頻譜上運行。
5G或Wi-Fi 6是無線數據傳輸技術,具有創造更多連接、數字和自動化世界的潛力。 Wi-Fi 6起源于IT,而5G則來自電信公司,而兩者需要共存才能提供真正增強的吞吐量、低延遲、連接密度、覆蓋范圍和可用性。兩者之間的互操作性越高,它們之間的融合就越多,就越能通過提高可見性和改進過渡管理來提供更高的性能。
版權聲明:本文為企業網D1Net編譯,轉載需注明出處為:企業網D1Net,如果不注明出處,企業網D1Net將保留追究其法律責任的權利。